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偉 通訊員 徐慶龍 余云飛
12月7日上午,衢州高級中學高二(18)班的教室內,43歲的語文教師謝遠欣正在講課,講臺上的兩只小烏龜在玻璃缸里嬉戲,謝遠欣則稱嬉戲的烏龜在“在聽課”。
今年年初,學生們自發購買了三只烏龜放在講臺上,從此小烏龜成了課間最好的伙伴。“班上的沉悶被打破,孩子們比以前開心了很多,我很感謝這幾只‘龜學生’。”謝遠欣說。
因為感激烏龜給班級帶來的變化,幾天前,謝遠欣揮筆寫就千字文《有“龜學生”在聽課》發表在當地報紙上。“感謝那個將烏龜帶來的那群孩子,也感謝著鼓勵孩子們養小動物的年輕班主任黃鵬。”
今年年初,謝遠欣擔任高一(18)班的語文老師。在謝遠欣眼里,這群孩子有點“高冷”。“我常對孩子們說,你們不要那么高冷好不好。這些孩子只是笑,不表態,上課的時候也不怎么理人。我再怎么賣力,他們還是提不起興趣,我很有點挫敗感。”
24歲的黃鵬時任高一(18)班的班主任,他想打破教室這種沉悶。他向已有20年教齡的謝遠欣請教:“能不能讓孩子們養些不影響課堂秩序的動植物,讓孩子們課間有個小伙伴。”
謝遠欣覺得建議很好,鼓勵黃鵬去大膽嘗試。
今年4月,黃鵬在班上發出倡議:讓孩子們自行選擇小動物放在班里。
陽光男孩應文韜和同學們購買了三只烏龜放在老師講臺上,這讓謝遠欣驚喜:“從教二十年,第一次有烏龜一起聽課,我興奮地稱它為‘龜學生’。”
謝遠欣真切地感受到課堂的氣氛隨著“龜學生”到來而悄然改變:“因為有了這三只烏龜,原本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我拋下去的問題,他們開始應和了,有同學和我開始有眼神的交流了,神奇的烏龜竟有這么好的調節氣氛的本領呢!”
同學們對這幾只烏龜很是熱心,清洗玻璃缸、投喂食物,總是有人自覺地做好了。
兩個月后,一只烏龜死去讓謝遠欣悵然若失。“它真的很像的編外學生。”
應文韜對謝遠欣說:“老師,即便我們沒有認真聽課,也會有三只烏龜在代我們認真聽呢!”
謝遠欣將這段話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雖然是調侃,我能隱隱感覺孩子在鞭策自己好好學習,對老師講好課的深深期許,我很喜歡這種課堂氛圍。”
“這是教學生涯里一次很好的體驗,我會記住我教過的每一個學生,也會記住三只特殊的‘龜學生’”謝遠欣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