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貓簡介
毛發:中長毛
顏色:重點色
性格:親人
活躍度:活潑
體型:中大型
飼養難度:中等
繁育難度:中等
經典顏色:海豹雙色
布偶貓是一種大型的充滿柔情的半長毛貓,有著迷人的藍眼睛。布偶是貓科動物中最大的品種之一,它與孩子和其他寵物(包括狗)能友好的相處,當它被孩子抱在懷里在房子里走來走去時,它的名字就名副其實了。這些健壯的貓沒有極端的特征,很容易融入忙碌的現代家庭。
品種發展歷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河濱市的安·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了布偶貓。
最早期的布偶貓,是由一只純白安哥拉貓“約瑟芬”,一只海豹手套形狀的公貓“沃巴克”,以及一只黑色的貓“布萊克”發展而來。
安堅持認為,“約瑟芬”被車撞后,她的基因發生了改變,因為車禍后出生的小貓擁有非常粘人的性格,會非常舒展的躺在人的懷里,因此得名“布偶貓”。
繁育人丹尼和勞拉·戴頓在繁育布偶貓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如今普遍認可的布偶貓繁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性格特征及行為特點
布偶性格極其溫柔,包容性強。
特別適合有孩子的家庭,能與人和別的寵物和諧相處。
善于社交,喜愛互動。
聰明,友好以及忠誠,可以跟狗狗一樣“巡回”,通常也被稱為“布偶狗”。
適合人群:
喜愛互動
喜歡長毛貓的并非常樂于打理的
享受擁抱貓咪的親昵感的
對貓毛不過敏的
頭部: 楔形,臉型壓根楔形匹配,成年后下顎略大。頭骨大小適中和身體成比例。剛開始接觸布偶是成比例和,大小適中讓我非常困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經歷。現在就告訴大家怎么叫頭部大小適中和身體成比例,從貓的正前方看尾巴,如果頭部對后面身體有遮擋,或者不能輕易的看到后背,我們就認為他的頭是夠大的耳朵:大小適中,兩只耳朵的距離比較寬闊,順著臉型延伸。耳尖比較圓。
眼睛:藍色,清澈明亮。眼睛要大并且為橢圓形。眼距比較開,眼睛可以略微的傾斜但要與臉部協調。
下巴和鼻子一條直線
側面輪廓:下巴和鼻子一線,鼻梁直過度平緩,不能有斷點。曲線平緩,前額略園,不能有尖頂。耳朵略向前傾
布偶貓應該是中長毛品種,被毛應為絲綢般順滑的質地
毛發,紋路,毛色特征
重點色組(Solid Division)
重點色分布區域:耳朵,面具,腿,腳和尾巴顏色要更深,要更清晰。
身體顏色分布:胸部圍脖以及下巴區域的顏色較淺。
輕微的顏色邊緣是被允許的
顏色帶白組:手套(With White Division:Matted pattern)
頭部:允許在鼻子部分/眼睛中間出現對稱的流星斑紋。但白色部分不可以延申到內眼角、胡須墊。
下巴必須全白。
前腳:對稱的白手套,不能超過前腳踝,每個腳趾都應該是白色的。
后腳:白色持續至肘關節處,但不能高于大腿的中上部。
身體:白色從下巴一直延伸到胸部和腹部。
顏色帶白組:雙色(With White Division:Bicolor Pattern)
頭部:在臉部呈現白色倒V白斑,完全覆蓋鼻頭。
白色部分不能延申到外眼角。
倒“V”盡可能對稱。
下巴是白色的。
身體:胸部、腹部及圍脖是白色的。
背部可以是有層次的顏色,允許小面積白斑。
腿部&腳掌:最好是全白的,有少許色塊也是允許的。
腳墊:粉色腳墊優先,有色塊也是可以接受的。
飼養方法
公貓4個月,母貓5個月,做完絕育后可領回家。
毛發需要每日梳理,換季掉毛厲害,需要搭配魚油等營養品飼養。
喜歡跟小孩相處,但是必須定期剪指甲,避免誤傷。
需要準備爬架及玩具,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他們找一個合適的小伙伴。
窗戶必須加裝紗窗(金剛紗),否則容易發生跳樓的危險。
日常護理
布偶貓需要每天梳毛,預防毛發打結。
布偶貓腸胃比較敏感,換糧時要特別注意比例問題,逐步慢慢更換。
絕育的布偶公貓也會出現油尾,需要定期做皮膚護理。一至兩個月洗澡較為合適。
需每隔幾日檢查皮膚狀況,有異常掉毛等情況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或就醫。
喂食:需要肉類補充,魚油補充,賴氨酸補充。
遺傳病及常見疾病的預防
遺傳病
HCM-心肌肥大
雖目前已有基因檢測項目,但每年健康檢查建議還是需要進行心臟彩超。
PKD-多囊性腎病
可透過基因檢測查出。
常見疾病
腹瀉
飲食超量,蛋白質過高,寄生蟲都可能導致腹瀉問題。
尿路問題
水分攝入過少,容易引發結石問題。
皮膚病
布偶因為毛長,皮膚問題更加不容易發出現,需要特別注意。
總結
現今的布偶貓基因穩定,不允許與別的品種交配。
布偶貓性格特別粘人,不能走丟,走丟生存能力幾乎為零。
布偶貓屬于晚熟品種,體格完全發育成熟甚至需要到四歲,毛色也需要到三歲才能穩定。
布偶貓的毛色會隨季節變化發生改變。
布偶貓需要相對較大的空間飼養,不適合籠養。
布偶貓喜歡爬高,家中瑣碎物品過多不合適,容易摔壞東西。
布偶貓非常適合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希望今天的介紹能讓各位對布偶貓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