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俗稱“土龍”,是現存 23種鱷類中唯一分布于我國的鱷類物種,揚子鱷性情較溫順,不會主動攻擊和傷害人 孫永新攝
揚子鱷,在古籍記載中又稱為“鼉”,因常棲息洞穴中,俗稱“土龍”,在分類上屬爬行綱、鱷目、鼉科、鼉屬,是現生23種鱷類中唯一分布于我國的鱷類物種,因起源于中生代,亦被人們稱為“活化石”。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物種,曾一度面臨野外滅絕的風險,為拯救這一瀕危物種,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開展人工繁育揚子鱷,建立自然保護區逐步改善野生揚子鱷的棲息生境,并積極實施野外放歸工程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使揚子鱷脫離了滅絕的危險,種群數量逐漸增加。
獨特的鱷類物種
漂浮在水面的揚子鱷與紅蜻蜓邂逅 孫永新攝
在我國,揚子鱷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支流水系的安徽省南部5個市縣,如蕪湖市的南陵,宣城市的涇縣、廣德、郎溪和宣州等地,與安徽交界的浙江長興縣亦有少量分布,主要棲息在丘陵山塘、庫塘、河流、沼澤等濕地,是我國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揚子鱷是一種小型鱷類,體長一般可達2米左右,雌性比雄性個體稍小,其他形態雌雄幾無差異,成體重40千克左右,其壽命至少可達60歲以上。揚子鱷頭部扁平,吻短而寬,四肢粗短,前肢5指,游離無蹼,后肢4趾,趾間略具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里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衛的武器。它們常白天伏睡在林蔭之下或曬太陽,有時僅頭部漂浮在水面,等待捕食,上下頜齒數均為36-38枚,總數為72-76枚。鱷魚終生會長出新牙來替換磨損牙齒,牙齒咬合力很強。雖有看似尖銳鋒利的牙齒,可惜它不能咀嚼食物,只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然后囫圇吞咽下去。揚子鱷性情較溫順,不會主動攻擊和傷害人。
揚子鱷的巢和卵 吳孝兵攝
揚子鱷是地球緯度的最北限分布的鱷類物種,有冬眠習性,每年從11月下旬開始進入冬眠期,4月下旬左右出眠;5-10月份為活動期,夜間較活躍。以水生動物螺螄、蚌類、魚類等為食,也會捕食蛙、蛇、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研究人員在利用野生揚子鱷糞便DNA進行食物組成分析時發現,揚子鱷也會取食或誤食少量的植物果實。揚子鱷生長較慢,野生雌體10-11歲性成熟;營卵生。在夏季營巢繁殖,利用地面枯枝落葉、苔蘚及腐殖質為巢材,營地面隆巢,產卵期為6月底至7月中旬,其窩卵數波動較大,10-50枚不等,野生鱷窩卵數較少,一般20枚左右;飼養條件下,窩卵數較多,平均28枚左右;揚子鱷有護巢行為,孵化期受孵化溫度影響,一般在54-62天,幼鱷體長約20厘米左右,體色較鮮艷。
揚子鱷種群歷史動態
家族集體曬太陽 龍琳攝
據化石及史料記載,揚子鱷的分布曾遠超出我國長江流域,幾乎遍及全國。歷史上揚子鱷種群數量多,宋代《圖經本草》有記載“今江湖極多”(指揚子鱷數量);古代民間又稱揚子鱷為“豬婆龍”,“豬”因與明朝朱元璋的姓同音,而遭大量捕殺,到明朝中后期,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從漢口到上海,沿長江南岸的支流、湖泊沿岸沼澤地帶。據1951-1956年在皖南等地對揚子鱷的調查顯示,當時揚子鱷的分布已只限于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交界的范圍內。20世紀70年代的調查顯示,其在江西已絕跡,江蘇和浙江亦少見;80年代以后,由于多種原因,種群數量已大幅度減少,分布區逐漸向青弋江、漳河、水陽江等支流上游的丘陵山塘退縮。至今僅分布在宣州、郎溪、涇縣、廣德、南陵5個縣(區),以及浙江長興縣。
兩歲的小鱷 孫永新攝
1980年,中美聯合調查結果估計揚子鱷僅存約300-500條,1999年的調查顯示,揚子鱷的野生種群數量不足130條。2000年以后,揚子鱷野生種群的保護得到了高度重視,在2005、2011、2015和2018年,開展的4次野生揚子鱷種群數量調查中,2005年野外實見到揚子鱷32條,并估計野生種群個體數量為136-173多條;2011年野外實見揚子鱷58條,估計種群數量144-177條;2015年調查實見個體64條;2018年實見揚子鱷113條,估計野生種群數量在216-252條左右(不包括高井廟野外放歸點放歸的揚子鱷)。通過加大對野生種群及棲息地的管護力度,揚子鱷野生種群數量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
我國現有3個主要的揚子鱷飼養繁育群體,安徽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現有揚子鱷1.6萬條左右,浙江揚子鱷繁育中心現有揚子鱷約7000條,安徽蕪湖大江農場有限公司(私有企業)養殖場現有揚子鱷5700條左右。
揚子鱷的棲息地
當前,野生揚子鱷主要生活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相對孤立的7個片區中,分別為宣城市的紅星片區和楊林片區、廣德市的朱村片區、郎溪縣的高井廟片區、蕪湖市的南陵片區、涇縣的雙坑片區和中橋片區。
野生揚子鱷主要生活在3種典型的棲息地類型中。一種是一些歷史殘留濕地,與揚子鱷的原始棲息環境最接近,現已基本為農田所包圍。這類棲息地水生植物和餌料生物豐富,可以為揚子鱷提供很好的食物來源。但此類棲息地由于農藥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對當地揚子鱷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由于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使揚子鱷賴以生存的水源水位波動較大。另一種是丘陵山體的中間地帶,是水系支流山谷間的池塘,這種類型的棲息地較為多樣,干擾較少、污染較小,但這類棲息地水位常受農業灌溉等因素影響而不穩定。還有一種是生活在丘陵山地的水塘,人為干擾較少,幾無農業污染,但這類棲息地因山地土壤等因素,水生植物較難生長,餌料生物量不足。
從當前的分布區域上看,各片區內不同塘口間的揚子鱷之間可以相互擴散、遷移及交流,但因地理隔離情況明顯,不同片區間的揚子鱷種群交流受到限制。
揚子鱷的保護
揚子鱷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地,且多在農田區,有些分布地就在城鎮周邊,人鱷沖突較大。由于分布區狹窄,種群數量少,揚子鱷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級(CR)物種,我國將其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982年,我國建立了安徽省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省級),1983年又成立了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加強揚子鱷的規模化人工繁殖,1986年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時保護區總面積為4.43萬公頃。由于在保護區包含了很多村莊及城鎮等,為提高揚子鱷野外種群保護的有效性,2009年保護區面積調整為18565公頃。在保護管理職能上,1988年成立了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2007年批準更名為“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職能得到了極大加強。2007年在浙江建立揚子鱷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強了對浙江分布揚子鱷的保護與管理。
保護區建立了“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站-社區巡護員”三級保護網絡。在揚子鱷有分布的5個縣(區)分別成立了保護管理站,為保護區的二級保護機構,派專職人員進駐保護站,負責本縣范圍內的揚子鱷資源、棲息地保護以及保護區建設管理,每個保護站均建有獨立的辦公和管護設施,與社區間已構建了良好的溝通機制及應急處置預案。同時,保護站在各社區聘請兼職巡護員,這成為保護網絡的重要一環,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護工作。近年來,保護區管理局還加大了科技支撐力度,其自主開發的手機客戶端“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與管理系統”為保護區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和一線動態提供了良好保障。
揚子鱷核心棲息地面積的減少等是揚子鱷野生種群發展的威脅因素。保護區現已與地方協議實施土地流轉,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流轉的棲息地進行生態修復,增加適宜揚子鱷生活的核心棲息地面積。2001年國家啟動全國重點物種保護工程(揚子鱷被列入),自2006年以來,保護區根據揚子鱷棲息地的修復和改造的技術專利和技術標準,已修復適宜棲息地面積400公頃,為野生揚子鱷的生存和野生種群的復壯奠定了基礎。至2019年,已先后放歸了人工圈養的揚子鱷228條。目前,放歸鱷已累計產卵19窩338枚,自然孵出幼鱷215條,初步改善了野外揚子鱷種群的數量及種群結構。
保護區建立以后,通過編寫宣傳資料、開展自然教育、走進中小學進行保護知識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宣講等活動,大大地提升了社區對揚子鱷保護的認識。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揚子鱷的保護工作,重拳打擊捕殺揚子鱷等違法行為,遏制住了保護區成立之前的亂捕濫殺的犯罪行為,有效地保護了揚子鱷的野生種群。不過,揚子鱷的保護工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影響揚子鱷生存的部分因素仍然局部存在,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努力,相信揚子鱷野生種群的未來一定很美好。
作者簡介:
潘 濤 博士,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副教授
晏 鵬 博士,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副教授
吳孝兵博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技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綠色時報 2021年7月20日
↓點擊標題 別有洞天↓(1)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基本方略(2)國家公園新政速覽
(3)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
(4)中國林長制新政速覽
(5)科學綠化新政速覽
(6)余新曉:國土綠化需明確生態水權
(7)美國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機制
(8)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9)中國大鯢,你還好嗎?
(10)2020年退耕還林還草十件大事
(11)華北豹:子午之王的優美體態與霸氣
(12) “鼻孔上仰”的金絲猴家族
(13)白木:木家族中的新面孔
(14)白頭葉猴從極度瀕危絕處逢生
(15)大熊貓眾多神奇古名之謎
(16)松材線蟲病的那些事兒
(17)北京山區森林經營創新實踐
(18)森林衛士中華穿山甲
(19)我國兩棲動物瀕危現狀與保護
(20)珙桐:三星堆文明的神木圖騰
(21)高品質茶油為生活健康加油
執行主編 | 溫雅莉
編輯 | 安璐投稿郵箱 | zgslg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