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世界級灣區新征程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備的產業體系、良好的創新基礎和高度互聯的交通網絡,正以嶄新、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各方賓客。”12月21日...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備的產業體系、良好的創新基礎和高度互聯的交通網絡,正以嶄新、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各方賓客。”12月21日的2022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如是說。當天,粵港澳三地聯手招商,與全球企業共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2.5萬億元。

      11座城市、5.6萬平方公里、約8600萬人口。這是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增長至12.6萬億元,三年累計增長1.6萬億元,總體增幅達14.5%。其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共25家、“獨角獸”企業超50家、9個內地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61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顯示,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強,排名全球第六,首次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新的創新中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已基本形成,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粵港澳大灣區正邁向世界級灣區新征程。

      受訪專家表示,近10年全球價值鏈重構態勢非常活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先天優勢,通過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制度型開放高地,將在新一輪價值鏈“洗牌”中實現躍升。

      以創新重塑價值鏈中樞

      “未來3-5年是全球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全球新一輪投資進行重新區域分配的重大節點。”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和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鐘雄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要搶抓全球價值鏈重構機遇,需要加快對發展路徑進行調整,“特別是在科創領域,這是大灣區實現全球價值鏈躍升最有力的抓手”。

      自規劃伊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使命與目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顯示,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排名第六,首次超越東京。

      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招牌”已經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粵港澳“1+1+1>3”的科創協同效應是其含金量所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福強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必須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而港澳具有國際通道,擁有國際級創新資源,包括5所世界百強大學。

      廣東省科技廳公布數據顯示,為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科技創新綜合優勢,已構建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吸引了超過1000位港澳科學家共同參與建設。

      廣深港和廣珠澳科創走廊是大灣區科創“主動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已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超過美國硅谷所在的圣何塞—舊金山地區。

      “香港有5家在世界上排名比較前的大學,排名在前50名的醫學院也有兩家,這是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的優勢。但香港人口規模較小、市場比較小,大灣區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表示,應更充分發揮大灣區各市的比較優勢,通過優勢互補提升灣區整體創科系統。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必由之路。按照規劃,廣深港科創走廊正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技術和產業;廣珠澳科創走廊則正加快布局發展先進制造、光電信息、微電子芯片、智慧城市、物聯網等產業。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已經具備了亞洲價值鏈中樞的作用,但距離對亞洲經濟價值中樞的全面引領還任重道遠。”曹鐘雄說,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優勢,疊加制造優勢及開放優勢,形成數字+科研、數字+制造、數字+文化、數字+金融等新業態,實現彎道超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產業、金融都比較發達,而且互相之間相互促進,正在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應積極發展科創金融,發展跨境金融服務,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強化科技創新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大灣區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趨勢,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優勢較強、發展特色比較鮮明,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更具穩定性、更具韌性的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同時利用好RCEP這類大型區域貿易協定,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分工合作,構建范圍更寬廣的區域價值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攜手邁向世界級城市群

      順應全球價值鏈重構趨勢,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本身就是開放發展的問題,因此需要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開放屬性也根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基因之中。

      “廣東是改革開放‘試驗田’,并通過與港澳市場互動來實現。大灣區未來可持續發展需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規則與標準,粵港澳更應協同合作、完善金融標準和市場體系。”匯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說。

      經過數年建設,粵港澳協同發展已邁上新臺階。例如,“澳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2023年1月1日零時起,預計約8萬申請成功的澳門私家車將正式入粵,不需要像以往一樣加掛金屬號牌,也沒有投資納稅等條件限制。

      除織密交通網絡外,圍繞金融創新,截至2021年末,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共辦理資金匯劃5855筆、金額4.86億元,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有超過60家銀行參與試點,吸引投資者2.2萬人。

      人才流通方面,目前已有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金融、稅務、建筑、規劃及文化旅游、醫療衛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資本跟著人才走。”戴德梁行中國區項目及企業服務部總裁魏超英直言,未來隨著粵港澳市場進一步融合,高素質人才持續回流,將有力推動大灣區整體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也能持續增強對跨國企業的投資吸引力。

      要素流動背后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不斷加速。比如,為更好地讓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廣東已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審批。截至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也推動累計27.92萬人次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

      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步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強調規則對接的制度型開放轉變。

      “制度型開放是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要求。”毛艷華表示,制度型開放本質上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內在需要,以更好便利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跨境流動,“從國際分工看,我們過去主要以加工貿易等低端環節加入全球價值鏈,未來想在全球分工中向高端環節攀升,必然要推進制度型開放,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制度型開放方面具備先天優勢,規則銜接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切入點。”毛艷華表示,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了制度型開放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能夠通過港澳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并推進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接軌,是探索制度型開放經驗的良好“試驗田”。

      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也強調,要突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在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重大戰略落地落實,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未來大灣區持續推動市場一體化發展,一是處理好‘一國兩制’的關系,保持港澳特色優勢,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及三地優勢互補合作動力;二是利用好橫琴、前海、南沙體制機制創新優勢,積極參與數字經濟、數字貿易、數據跨境流動等新興領域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為全國積累經驗;三是利用好國內大市場的優勢,把大灣區的規則轉化成全球的規則,把經濟優勢、市場優勢轉化為規則優勢,從而更好培育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毛艷華說。

      (作者:鄭瑋 編輯:李振)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