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點點星火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天文考古體系建立者馮時,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賈湖遺址發掘與主持研究者張居中,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蔣樂平,分別在《8000年前,中華文明起源》下作主題演講,并與聽友互動。_新浪網

       

        本文轉自:文匯報

        馮時張居中蔣樂平分別從天文學知識起源、9000年賈湖、1萬年上山論述

        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點點星火

        上圖左側從上至下分別為馮時、蔣樂平、張居中。圖①為商朝金文的“文”字,人正面站著,強調他的心。圖②為西水坡墓葬第一組,東西兩側用蚌殼擺放了龍虎。圖③為賈湖8500年的陶鼎,為日后“定鼎中原”的“鼎”的源頭。圖④為賈湖綠松石瞑目葬,其天青色希冀墓主人靈魂能升藍天。圖⑤為上山橋頭遺址的陶瓷上的太陽紋。圖⑥為“萬年一粒米”。

        更多詳情請掃二維碼

        12月11日下午,159-2期文匯講堂在騰訊會議室舉行,澎湃新聞網提供特別支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天文考古體系建立者馮時,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賈湖遺址發掘與主持研究者張居中,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蔣樂平,分別在《8000年前,中華文明起源》下作主題演講,并與聽友互動。 整理:李念 版式:李潔             馮時:從天文學起源論證中華文明有8000年歷史             我們常說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根據對中國古代文獻和考古材料的研究,我提出了中華文明至少有8000年歷史的看法。事實上先人早已形成了完善的文明理論。             從己身文明梳理中華文明概念體系             我對古人所建立的中華文明理論總結出“三要三本”:文明體系即道德體系、知識體系、禮儀制度。             文明三本:道德立人之本,知識立身之本,禮儀治世之本             古人怎樣塑造文明呢?             第一是道德,人要修德,文德就是立人之本。今天的人類學家所定義的人,是看古猿進化后,手腳是否分工,是否會制造工具,腦容量是否達到標準。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看來,“人者仁也”,心懷仁德方成為人,所以道德體系成為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內涵。             第二是知識體系,為立身之本。知識體系包括很多,我提出天文學是中國文化之源。古人不僅強調知識體系,而且摒棄對人類有害的知識。             第三是禮儀制度,為治世之本。中國古人靠禮儀治理社會,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節人,節制人的欲望。             這“三要三本”的源頭是什么?天文。             最古老的科學:天文學、數學、力學,都直接服務于原始農業。人工栽培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為人們提供有保障的食物來源。這意味著原始農業一定首先發生在四季分明的地區,該地區人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時間。誤了農時會造成一年的絕收。怎么解決農時呢?去觀察星象。于是天文學就發展起來了。             天文學發展需要精確化,數學就引入了。人從山洞走出來,為定居而建造房屋,因此力學又發展了起來。所以,天文學實際上是人類起源后發明的最早的古典科學,是我們的文化之源。             古人通過立表測影測得了夏至。一年兩年不說明問題,一千年、兩千年都是如此,就產生了“至信如時”的觀點。并把誠信作為道德的內涵,修養自己。商朝金文的“文”字就是一個人正面站著,特別強調了他的心,表明人要修心,用什么修心?用道德修心。             數千年前農業收獲非常有限,古人對物質的消費態度就是要節制,要有計劃,這樣就產生了禮。“禮以節人”,這就是禮制。             這“三要三本”的思想實際體現的是古代先賢總結出來的文明理論。             與天文相對,人文體現了以不變的傳統“化”天下             《周易·賁卦·彖傳》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剛柔交錯是陰陽交錯,陰陽交錯就是天文,天文是天上的星象。             同時古人求的是不變,就是“文明以止”。這種不變的傳承才能形成傳統,不變的傳統就叫“人文”。             觀天文的目的就是察時變,為農業提供準確的時間服務。而“觀乎人文”則是用不變的傳統化成天下,就是文化。不變才能有積累,有積累才能深厚,深厚才能化人。這就是古人理解的“人文”。             再看《周易·大有卦》,“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享”。文明就是道德,人們觀天而知誠信,并用信建立道德,成就文明。             文明的觀念澄清之后,我們就可以探索中華文明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從考古實物看中華文明觀念             山西襄汾陶寺的夏代早期遺址發現“文邑”兩字。我考證,文邑就是夏代早期的王廷;夏代的始祖是夏禹,文獻稱其名為“文命”。商代仍有“文邑受禾”的占卜。商周青銅器銘文,把夏代的國氏稱為“文夏”。             文命、文邑、文夏,都強調“文”,據此可以把中國古人修養文德的歷史一直推到夏代。不僅如此,距今7000年前,湖北秭歸柳林溪的陶器上非常清楚地刻寫了漢字的“文”。             賈湖8000年前的“目”形,很可能是彝文的“吉”字             文字是中國古代知識體系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天在至少有8000年歷史的賈湖發現的被稱為最早的刻在甲的字符,很多學者視成“目”,這是根據甲骨文來辨別的。但是中國的上古文明不是華夏一統,文字也不是漢字一統天下。我提出,中國的上古文明是“夷夏東西”,東夷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就是今天于川滇黔桂分布的彝族祖先的古老文字。             如果用漢字的“目”去讀,不太能夠講通——“目”為何刻在龜甲上?而在彝文字里,目形的文字是“吉”。甲骨是占卜所用,求吉避兇,所以要刻“吉”字。商代甲骨文也經常刻“吉”,用來祭天的玉璧上也刻了“吉”。             由此可以證明,文字的產生至少有了8000年的歷史。             古人用骨質的十二律管測時間,用九宮圖表現空間             知識體系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文明創造。比如所謂骨笛,我認為是律管,也就是中國古人定時用的十二律律管。             中國古文獻記載得很清楚:管有十二律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在舞陽發現的管,都取自丹頂鶴的腿骨,而丹頂鶴是一種知時之,即候鳥,特意采候鳥的腿骨制成音律,用來“候氣”,這就是中國古代十二律的產生及用處。             在賈湖墓里隨葬的兩只律管,通過測音,正好一是陽律一是陰呂,說明在8000年前人們就完成了對陰陽的思辨,淵源深厚。             對空間的規劃體現于中國古代最完整的九宮圖形。中間的十字交叉叫二繩,外圍四個角的部分叫四鉤,四角的位置有四條斜線叫四維。這些圖形到底出現在什么時代?             在距今7300年的安徽蚌埠雙墩和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歸柳林溪分別發現了二繩圖像。在商代青銅器的底部發現了二繩加上四鉤的日廷圖。安徽蚌埠雙墩則發現完整的九宮圖,是二繩加上四維。而在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西漢太一式盤上則有完整的九宮圖,和7000至7300年前陶器上精確的九宮圖一模一樣。             這些約8000年前的材料足以幫助我們建構中國原始文明的知識體系。以后人們發明的知識或制度,都建立于此基礎之上。             西水坡墓葬的龍虎和北斗展現了天文圖             我們有無直接的材料來證明天文學的起源和文明起源大致在同一個時期?即天文學是中華文明之源呢?             來看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一個距今6500年的宗教遺存。             這個遺存包括了自北向南的四組:第一組是最北的墓葬,向南25米是第二組遺存,再向南25米是第三組遺存,最后向南25米是第四組遺存。四組遺存的特點是嚴格地擺放在一條南北子午線上。             最北面的墓葬,在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用蚌殼擺放了龍和虎。龍和虎是中國天文學中的四象,四象的原型在天上。             在墓主人腳下還有一個圖案,這個圖案一部分由蚌殼來擺,另一部分放了兩根人的脛骨,這個造型表現了北斗星。北斗星和龍虎星象形成了一種固定不變的位置關系。             為何把北斗星塑造成這樣一個特殊的造型?古人夜晚主要觀測二十八宿和北斗星,而白天則以人體來測太陽的影子,后來模仿人體測影發明一種天文儀器叫“表”,就是《周髀算經》的髀。髀有兩個意義,一是人的腿骨,另一是測影的表。可見,墓葬里表現北斗斗柄的兩根人的脛骨(腿骨),就是髀,象征人們白天測影的表。             這充分證明:墓葬隨葬的龍虎和北斗,共同組成了一幅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星象圖,時代為距今6500年。             距今2500年曾侯乙星象圖是6500年前西水坡星象圖的傳承             湖北隨州戰國初年曾侯乙墓發現一個二十八宿漆箱。漆箱蓋繪有一幅星象圖,中央是一個篆書“斗”字,表現北斗星,周圍書寫了一圈二十八宿名稱,左右兩側分別畫了龍和虎。如果把二十八宿名稱涂掉,圖上看到的就只有北斗和龍虎,表現的內容和西水坡星象圖完全一樣。             圖中虎的腹下還有一個火形,虎象征著日落的位置。西水坡位于虎腹之下的這堆蚌殼應該和曾侯乙星圖虎腹之下的火形一樣,表現的都是大火星。這為我們確定西水坡蚌塑星象圖提供了非常堅實的證據。             西水坡的年代是距今6500年,而曾侯乙的年代卻是距今2500年,但內容卻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那么探尋西水坡文明的源頭是否可以再向前追溯4000年呢?這樣,萬年天文學起源的推測和今天考古學顯示的農業起源的時間就重合了。             顯然,通過對文獻和考古材料的研究,根據中國自己獨有的文明理論,已足可構建起中華文明至少8000年的歷史,而其起源時間當然更早。             張居中:中華禮樂文明的因素已在9000年前的賈湖萌芽             今天討論的是文明起源問題。我主要從賈湖墓葬材料切入,說明其在中國禮樂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賈湖遺址是新石器中期位于黃河和長江之間的重要代表性遺址,1983年至今有過8次發掘,距今年代為9000至7500年,在延續了1500年后,賈湖文化衰落,在當地轉化為7000年之后的仰韶時代文化。             知識層面:賈湖原始科技成就中已有禮樂文明的萌芽。從生物學看,早期賈湖古人通過采食獲得野生植物,在其食譜中占據優勢地位。賈湖水稻是長江以北最早的,尚處于早期的馴化狀態之中,是“似農非農”階段的代表。             賈湖先民已有鮮明的方位概念,墓葬基本上都是東西向,270度左右占半數以上。發現的象牙骨板和垂球,可能為測量和定位工具。賈湖早期出現的六孔骨笛能吹出完備的五聲音階,打破了先秦才有五聲音階的傳統認識,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賈湖墓葬的龜甲都是8、6、4、2偶數組合,表明已發現了數字的奇偶規律。通過對陶片的檢驗,發現有米酒殘留物,這是中國最早的米酒之一,起源于距今9000年前。             思想層面:賈湖聚落閃現的文明火花,在思想道德層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進階與升華,構成了當時的思想體系,在中華禮樂文明的起源與初步發展進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意義。             代表東南方圜底器的傳統,與代表北方平底器傳統相結合,催生了鼎的發明,賈湖人首先把它引入葬禮,注入宗教含義。鍶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賈湖中晚期有大量的外來女性,說明當時可能已有族外婚現象和優生學的萌芽。             酒的發明,是巫師通靈的利器,主要用于祭祀。賈湖隨葬品有成組龜甲及內裝石子、共存的骨笛、叉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品表明,當時巫術盛行。隨葬龜甲和墓地葬現象表明,祖先崇拜、龜靈崇拜與犬牲現象并存。龜占和數卜現象的結合,可能是“象數思維”起源。             墓葬里出土的雌雄骨笛組合,證明賈湖人可能已由聽辨風向發展為觀測氣候變化階段,即觀象授時的萌芽。賈湖發現的符號,與甲骨文和古彝文相似,為漢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社會層面:賈湖社會已出現初步復雜化現象,賈湖墓葬中還出現了暴力沖突和人祭現象。有些人隨葬品多達60多件,有些人身無長物。社會階層分化催生管理階層的出現,社會管理需要秩序、規范、儀式化,即禮樂文明的的萌芽,同時出現了知識階層,他們掌握著音樂、占卜、原始文字等等。             鼎罐壺冥器成為后世淮河、黃河、長江流域葬禮的穩定組合,后由陶器演變為金屬器,從一般的炊器發展為傳國重器,這種理念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禮樂文明重要的元素。“定鼎中原”的說法,其源頭就是由賈湖人發明的陶鼎。雌雄笛隨葬表明陰陽律即黃帝十二宮的存在,也和度量衡的起源直接相關。             賈湖人瞑目與斂尸衣體現了玉斂葬的萌芽;利用綠松石天青色的顏色象征天空,寓意祈望墓主人靈魂升上藍天。此時,少數上等人的品行修養變成了人們追求的風尚。這就使人們文明的舉止變成規范社會的一種要求,催生了道德標準的出現。             綜上所述,中華禮樂文明的星火,已經在9000年的賈湖點燃。賈湖文化再現了東亞地區7000至9000年的輝煌,它和西亞兩河流域的同時期的文化相映生輝,它在中華禮樂文明發展史上,具有源頭性的重要地位。             蔣樂平:萬年上山,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我主要分享地處長江下游的浙江錢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它誕生在一萬年前。于2000年首次被發現,它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稻作文化遺存,體現出從洞穴到曠野的農業起源特征。考古重證據。上山稻作證據包括:栽培證據、收割證據、加工、碾磨證據、食用證據,還有定居證據。             稻作證據:水稻馴化或在9000年前后完成             在上山出土物中,大部分都是陶片。在這些破碎的陶片里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碎稻殼,其實就是最早的糠。上山人已經吃大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又直觀的證據。稻米如何加工?在上山找到了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稻米如何得來?收割而來!那些很簡陋的石片石器,都沒有經過磨制,但通過實驗室的微痕分析,發現收割水稻后的摩擦痕,呈現出一種“鐮刀光澤”。             收割的對象是野生稻還是栽培稻?通過研究,萬年上山稻的栽培特征已經出現。主要觀察來自小穗軸與植硅體。野生稻是自然掉落,小穗軸是光滑的,而栽培稻的要經過摔打、拉扯,因此小穗軸有明顯斷茬。上山文化小穗軸樣本和水稻硅酸體,已出現明顯的馴化特征。植物考古學家作出判斷:水稻馴化或在距今9000年前后迅速完成。             這個結論或許讓我們要重新解讀稻作農業起源的過程和模式。             定居證據:遺址群、中心臺地、彩陶紋飾             與稻作證據伴生的就是定居證據。上山遺址迄今發現了21處,中國9000年前的遺址總數有50來處,而小小的錢塘江附近區域,竟大約占了40%。考古學上把農業起源叫做“農業革命”。錢塘江流域的稻作發生后,出現了明顯的區域性傳播、擴散。             排柱式和溝槽式房址是上山文化主要建筑形式。雖然木構件沒有保存下來,但可以肯定,上山文化已經出現穩定的定居模式。特別重要的是,上山文化發現東亞地區最早的環壕。環壕具有圍護村落的作用,同時,也證明上山人開始有了對土地的擁有意識。             在義烏的橋頭遺址,出現了經過特別營建的大型土臺遺跡,邊長大概是40米,西邊遭到了破壞。為了突出中心臺地,周邊挖成環壕。基本判斷是用來舉行公共活動,比如祭祀等,其功能類似后來村落中的祠堂。主要證據是發現了墓葬和很多陶器“器物坑”。在距今9000年前的上山文化中期,村落出現有意識的布局。在“器物坑”的陶器中發現了相當比例的酒器,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酒之一。這些酒器可能已經作為一種與祭祀性活動相關的器具。             橋頭陶器最出“彩”的就是彩陶,被嚴文明先生指為“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出現了最早的彩繪紋飾,其中有太陽紋和長短線組合的“卦符”類紋飾,還有很多其它形式的圓點、線條組合,或與馮時先生指出的“觀象授時”有關。             中心臺地、器物坑、彩陶上的神秘圖符,均可作為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結構復雜化的重要反映。             在2020“上山遺址發現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考古學家達成一個共識:以浦江上山遺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在錢塘江流域,接續上山文化的是跨湖橋文化,之后還有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良渚處在錢塘江的北岸,河姆渡處在錢塘江的南岸。整個過程兼收并蓄,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