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類沒有貓精致的嗅覺和犁鼻感受器,因此我們會誤以為貓也是利用視覺,觸覺和聽覺進行交流的。然而對于貓來說,氣味交流可能才是最高效的交流方式。
有人認為貓可以通過眼神交流。不完全正確。因為養過貓的人可能會發現,貓很少會和你進行眼神接觸,或者說它們會盡力避免眼神接觸。因為固定的眼神接觸是貓的威脅行為。
也有人會說,我家貓能聽懂我說話誒,它還會用爪子抱我。很可惜,只是它們后天,在與人的接觸中習得的,而不是典型的貓語。
也有人會說,貓還會喵喵叫啊。如果你去過貓舍,或者去過農場貓聚集的地方,你會發現通常它們都是很安靜的。不會喵喵叫來交流。而家貓為了方便與主人溝通,學會發出不同聲調的喵喵叫。這些喵喵聲也僅僅只是起到引起人類注意到作用,大多時候是用來表示:餓了,要吃東西或者發泄不滿情緒。(剛出生的小貓咪會不停的發出喵叫聲,母貓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就會表現的異常關切。因此貓咪潛意識里認為喵叫聲可以吸引人類主人的注意)而根據主以及生活環境人的不同,喵喵聲的含義也會不同。所以喵喵并非貓咪的通用語言。
實際上,作為獨居動物的后代,在野外時幾乎不與其它同類面對面接觸,貓并不依賴語言或者動作進行交流,因為基本用不上。當然,就算是獨居,也免不了“緣分”讓兩只貓偶爾碰面。做為具有領地意識有尊嚴的它們來說,當然也進化出了一套儀式化的戰斗信號,既能表達戰斗意圖,也能展示戰斗力。如側身站立,弓背彎尾巴加大身體尺寸,低音咆哮等。這些屬于戰斗信號,傳達了發出者的尺寸喝狀態。
它們也沒有進化出復雜的面部肌肉來用于表現豐富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只用于威懾,沒有其他復雜豐富的意義。
所以,貓是利用氣味標記來進行交流的,從而避免身體對抗。這種交流方式還能夠讓它們進行遠距離交流。比較明顯的如相互摩擦,相互舔毛,是貓常用的維持群體成員的“粘合劑”,兩者都必須設計參與者的氣味交換。伴隨有豎尾巴,這是兩只貓能相互靠近的先決條件。實驗表明,貓尾巴垂直會誘使貓靠近。
貓其實是生存在在一個氣味敏感型的世界里,相反人類,才是生存在一個視覺敏感型的世界。它們(貓)利用氣味去感知環境,認識環境,利用氣味去標記領土,捕獵以及生存。
所以,貓真正的通用語言,人類是學不會的。但不妨礙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介紹貓咪的氣味語言之前,我不得不不先介紹這兩樣東西:信息素和犁鼻器
信息素是一種用于同種動物之間傳遞具體信息的化學物質。雖然其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信息素似乎可以動物的大腦變化并改變它們的情緒狀態。
犁鼻器是一種位于硬顎與鼻孔之間的化學物感知器官,類似嗅覺與味覺的中轉站。主要用于探測溶解在唾液中的化學物質(如氣味信息),又稱裂唇反應。
再加上在貓的外耳,臉頰,嘴部以及腳趾遍布有可以分泌化學信息素的腺體,使貓咪具備了一種人類難以想象的交流方式:化學信息交流。
分布在體表各部位的腺體通過相互摩擦,噴灑尿液和抓撓留下信息素,俗稱“氣味”,不僅可以讓它們知道相互間想要傳達的信息,還可以標記領土,有效的減少由誤闖誤入而導致的直接沖突,最小化傷害和疾病傳播的風險。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群體中的貓咪,還會利用頻繁的摩擦來保持一個共同的“氣味特征”,從而維持它們之間的聯系。
所以,當你看到你家貓主子拿腦袋在你褲腳還有衣服上蹭來蹭去的時候,或者和別的貓咪黏黏糊糊的時候,可不是單純想要表示親昵,而是為了在自己熟悉的同類,主人以及物體身上標記上特定的氣味。
貓對面部摩擦。養過貓的朋友們應該不會陌生。貓用腦袋蹭著一個物體,從下巴一直蹭到耳朵底部。貓這種行為可以在物體表面標記特殊的信息素,后面會講到。其摩擦的頻率取決于要標記的個體。目前科學家從貓咪臉頰皮脂腺中分離出來5種不同的面部信息素,分別命名為F1-F5(具體作用見如下表格)。目前只清楚其中三種信息素的功能(F2,F3和F4)。這些信息素共同參與了貓對領土標記行為和復雜的社交活動。
在性行為過程中,為了發現并吸引發情期的雌貓,雄貓會在雌貓出現過的地方摩擦面部,并分泌F2信息素。這種信息素似乎可以提高性行為效果。
當貓咪感覺到安全以及放松的時候,會在周圍物體上摩擦并釋放F3信息素。該信息素具有減緩焦慮,對貓有鎮靜作用。FELIWAY?Classic是F3信息片段的合成模擬物,同樣具有減緩貓咪焦慮的作用。與之相對應,一款人工合成的貓科信息類似物的產品 FELIWAY?Friends 被開發出來。它可以通貨噴霧的形式擴散在周圍,比如當帶貓咪到了一個新的家庭環境中時,可以預先噴灑一下這個噴霧作為與貓咪溝通的方式,告訴它們:這里是安全的。
FELIWAY?FriendsF4信息素又稱異源信息素,一種當貓與其它物種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與貓同居,貓與狗,貓與人之間在一起時觀察到的同種異體標記行為。這種信息素有效的降低了貓和有標記個體之間發生沖突及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這些,才是貓咪用于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不是“肢體交流”,或者“眼神交流”。
參考資料:
[1] Pageat, P., & Gaultier, E. (2003). Current research in canine and feline pheromones. 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mall Animal Practice, 33(2), 187-211. doi:10.1016/S0195-5616(02)00128-6
[2] Bradshaw, J. (2018). Normal feline behaviour: … and why problem behaviours develop.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5), 411–421. https://doi.org/10.1177/1098612X18771203
[3] Cats Protection Reg Charity . (2017). The Behavior Guide. Ceva. www.feliway.com/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