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吃蝙蝠能長壽?吃穿山甲能下奶?吃金錢龜能抗癌?迷信的中國人,放過這些野生動物吧

      吃蝙蝠能長壽?吃穿山甲能下奶?吃金錢龜能抗癌?迷信的中國人,放過這些野生動物吧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千歲蝙蝠,色白如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陰干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

      東晉時期的方士葛洪萬萬沒有想到,他在《抱樸子·內篇》寫下的這句話,竟會被后人奉為食用蝙蝠之圭臬。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時隔千余年,蝙蝠會在中國釀成一場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并波及全世界。

      蝙蝠——病毒之王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爆發以來,位于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早已成為眾矢之的。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宿主為何,主流意見是蝙蝠。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從疫情早期的5位患者處提取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發現這些幾乎完全相同的序列與SARS冠狀病毒有79.5%的一致性,與云南中華菊頭蝠(這貨就是SARS元兇)身上的蝙蝠冠狀病毒有96.2%的一致性。

      據資料顯示,蝙蝠身上攜帶超過100多種兇險無比的致病性病毒,被稱為“大自然的活體病毒庫”,是真正的病毒之王。

      許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證實為蝙蝠。

      比如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SARS病毒等,均被證實蝙蝠為最初的病毒“元兇”。

      但是,為什么蝙蝠會攜帶那么多病毒?

      作為一個古老的物種,蝙蝠有著5000萬年的進化史,漫長的進化過程使得蝙蝠發展出了超強的DNA損傷修復能力,逆天的免疫系統造就了蝙蝠“百毒不侵”的防御功能。

      雖然攜帶多種病菌,但自身生命力卻極其頑強。

      且其物種繁多,數量龐大,目前已知的蝙蝠種類近1200種,占了全球哺乳動物總量的五分之一。

      而且蝙蝠還是除人類之外分布范圍最廣的哺乳類動物群,幾乎無處不在。

      同時,蝙蝠作為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活動范圍強大,而且以群居生活為主,這就導致其接觸和傳播病毒的機會大大增加,這也讓很多野生動物成為了病毒的中間宿主。

      然而,因為迷信,因為獵奇,這樣“集百毒于一身”的蝙蝠最終還是被搬上了餐桌。

      不少網友紛紛吐槽:

      吃什么不好,吃蝙蝠,不知道這些人怎么想的。

      是五花肉不香還是瓜子不好嗑,沒事吃什么蝙蝠啊。

      就蝙蝠這長相,竟然有人下得去嘴?

      對此,小澳君只能說:

      對于那些迷信野生動物食療作用又善于聯想的中國人來說,越奇怪的野生動物就越能吸引他們去嘗試。

      那些被人類迷信坑害的野生動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野生動物的食療作用就“頗有研究”。

      不少人迷信于以形補形,尤其愛把珍奇異獸當成食補圣品。

      就拿穿山甲來說。

      因為善于打洞,古人便借著“象形”的思維,認為穿山甲有“打通”的效力。

      遇到需要“通”的疾病,穿山甲就不幸成為了藥方上的一員。

      直到今日,還有不少產婦認為穿山甲有“下奶”的能力,生完孩子后要燉穿山甲湯來吃。

      即使弄不到穿山甲本身,也要搞些穿山甲的鱗片磨粉服用。

      在被做藥和做菜的雙重壓力下,大量穿山甲被盜獵販賣到我國和東南亞地區。

      不但國內的穿山甲數量大幅下降,連它們遠在非洲的同胞也受到波及。

      1995年,所有穿山甲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意味著一切活體和附屬物(包括甲片)都不允許進行國際貿易。

      然而即使這樣,猖獗的走私現象依然嚴重威脅穿山甲的種群數量。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蛤蚧”,都跟藥材有關。

      所謂“蛤蚧”,其實就是大壁虎。

      長期以來,蛤蚧被認為能夠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

      這類描述大量見于《本草綱目》《開寶本草》等古代醫書中,譬如《本草衍義》寫到“(蛤蚧)有功,治久嗽不愈”。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到了當代。

      考慮到我國的人口數量和與之對應消費能力,大壁虎野外種群的迅速減少也就不難理解了:

      “(20世紀)60年代全國平均每年收購量為31.4萬對”,至2003年時“年產量已不足萬對”。

      很多人對“高鼻羚羊”或許不太熟悉,但是,在中醫典籍中,“羚羊角”卻是經常被提到的珍貴藥材。

      《神農本草經》說它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在現行的《中國藥典》里,羚羊角粉依舊名列其中。

      坊間曾有一種推測,認為高鼻羚羊巨大的鼻子與“通風”附會,或許是它入藥的起源。

      我們無從考證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但古代醫者的確對這種遠踞西域的奇怪生物情有獨鐘。

      我國境內的高鼻羚羊自50年代后銷聲匿跡,可以肯定與中原地區的藥物需求有直接聯系。

      而在中亞進行的羚羊屠殺中,絕大多數角也被輸送到東亞地區。

      1994年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對東亞地區的中藥市場進行了一次調研。

      僅1994年8月一個月,中國香港的中藥市場上交易的羚羊角就有30720只。

      食補發展到后來,人們開始不滿足于古籍記載或者形狀相似了,就連諧音梗都能讓他們對野生動物趨之若鶩。

      在粵語中,“三”字發音近“sheng”,即“生”,“線”字近“qian”,即錢,故“三線”的粵語發音與“生錢龜”十分接近,寓意會生錢的龜。

      于是這個名為”三線閉殼龜“的生物就倒霉地成為了金錢龜的指代。

      就像許多人將錦鯉同風水聯系起來一般。

      富商貪官們因金錢龜音同“金錢歸”,再加上閉殼預示“聚財”,這些荒唐象征讓他們紛紛購買三線閉殼龜供養于家中,以期其能帶來好運。

      這一荒誕的風水習俗后來從香港傳到珠三角地區,于是內地的一些富人在風水先生的指點下,也加入了養金錢龜的行列。

      例如2015年落馬的廣東省紀委副書記家中,便被搜出養有十余只三線閉殼龜。

      或許是龜販和炒家故意為之,漸漸地,在富人圈中開始流傳起一個說法——吃金錢龜可以抗癌。

      面對堪稱人類終極恐懼的癌癥,一些惜命的富人失去了最起碼的理性,開始從一些偏方謠傳中尋找“延年益壽”的秘密。

      一方面是中醫古籍藥方代代流傳龜甲入藥的種種“神奇功效”。

      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不知真假、卻繪聲繪色的神奇抗癌故事,甚至還有當事人現身說法,科研機構實驗論文佐證功效等等。

      富人們對三線閉殼龜抗癌去腫瘤的“藥效”可謂是深信不疑。

      于是金錢龜開始被大量收購。食用金錢龜的龜肉、龜甲不只可以“預防治療癌癥”,更成了“上流階層”彰顯身份的象征。

      而隨著野生種群越抓越少、逐漸供不應求,三線閉殼龜的價格上漲到了一個駭人的程度,甚至死龜都能賣出大幾千一斤的“天價”,瘋狂程度令人咋舌。

      和三線龜有著同樣命運的,還有懶猴。

      因為又被叫做“蜂猴”,與“瘋”同音,就有人認為懶猴大腦能夠治療羊癲瘋。

      還有些人甚至提出更為荒誕的聯想:

      ”長臂猿在樹上這么晃蕩大腦都沒事,那它們的大腦一定可以治療癲癇。“

      賠了健康又賠錢

      以上這些亦真亦假的古籍記載、奇奇怪怪的迷信諧音,使得人們盲目地將野生動物當成食補圣品。

      之所以說盲目,是因為這些說法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

      就拿上文中受到追捧的穿山甲來說。

      它的鱗甲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而已,主要成分是β-角蛋白,和毛發、指甲等成分沒有本質區別。

      根據測定,穿山甲鱗片中各氨基酸組成和豬蹄甲并無顯著差異。

      很多應用穿山甲的方劑中需要將穿山甲鱗片煅燒為灰服用,這樣操作甚至將氨基酸都完全破壞,只剩下灰分。

      而且穿山甲的鱗片會累積砷、銅等有毒元素,服用煅燒的穿山甲甲片,和服用碳和重金屬構成的混合物無異。

      因此,穿山甲制品的功效,只是古人們樸素的觀察聯想而來。

      至于其他因為諧音、形狀而產生的聯想那更是無稽之談。

      而且,盲目迷信野生動物的食療作用,不但沒有任何功效,還更容易染上疾病。

      現在人們食用的家禽、家畜肉類產品都是經過衛生防疫部門嚴格檢疫后才投放至市場的,而“來路不明”的野味,卻總是潛藏著種種危機。

      根據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動物疾病專家華育平的說法,靈長類、嚙齒類、形目、有蹄類、類等多種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種,如狂犬病、結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等。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B病毒專家田克恭也指出,我國的獼猴有10%~60%都攜帶B病毒,這樣的猴把人撓上一下、甚至只是吐上一口,都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腦感染的幾率則更大。

      事實上,近些年因濫食野味而“惹病”甚至致死的案例已越來越多,2003年的非典疫情便是最佳例證。

      個中原因,一方面與野生動物本身攜帶的病菌病毒有關;

      另一方面,則是衛生檢疫部門對于來路不明的野生動物難以進行有效監控。

      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

      此外,部分偷獵者還會采取毒殺的辦法獲取野生動物,所使用的毒藥毒性較大不易降解,大都殘留在動物體內,進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

      所以,迷信野生動物的食補作用真不是什么好事兒,搞不好就會賠了健康又損錢,甚至容易把命都搭進去——不光是自己的,還會牽連到周圍那些無辜的人。

      因一小撮人貪圖口腹之欲而釀成大面積人禍的劇情,我們不就正在經歷嗎?

      ?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