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年輕人愿意養寵物不愿意養孩子呢?很多人認為答案是養孩子更麻煩。這是值得商榷的。(人民視覺/圖)
全文共181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人是觀念驅動的動物,所謂觀念就是眾人所想,人是從眾的。青年人中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這成為一種流行后,就通過朋友圈發散出去,成為一種標志的、彰顯“幸福”“時尚”的生活范式。這就會帶動其他人也養貓。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劉遠舉責任編輯|陳斌嬰兒消費后續乏力,寵物經濟持續走強。全面三孩政策落地之后,疊加其他因素,新的嬰兒潮沒有如約而至,嬰兒紙尿褲消費持續負增長。但另一方面,寵物消費在持續走高,每一年平均30%的上升速度,寵物消費已經接近4000億一年。寵物經濟的興起,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最顯著的他因素就是單身的年輕人更多了。一人住、一人吃、一人游,年輕人獨自一人在大城市打拼,似乎成了“時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獨居的成年人2021年預計接近1億。對大多數人來說,單身是一個暫時性的概念,即成年之后到結婚之間這段時間。不過,隨著結婚年齡的延遲,這個時間段變長了,所以單身人群的比例也增加了。在2005-2018年間,上海平均初婚年齡從25.3歲推遲到30.65歲,女性推遲的幅度更大,從23歲推遲到28.81歲。這么長的單身時間,這么大的單身人群,自然會生出一個人類的常見問題:孤獨。于是,寵物就成為一個優選項。寵物經濟應運而生。《2019年寵物人群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約54%的寵物為狗類;其次為貓類,占比約43%。養貓是一個麻煩事,要準備貓糧、貓砂,要除蟲打針;還有洗澡、剪毛;有些貓還需要美容,生病了要帶它去看病。至于打破東西,則更是家常便飯。有了貓出遠門也不方便,以前還可以把貓獨自關在家里,一兩天沒人照看問題也不大。現在新冠時有零星發生,一旦出門,很可能因為要隔離不能按時回家,這又得提前把貓安排好。這些事,不但花銷不菲,也費精力。當然,比起情感付出,這些都不算什么了。貓雖然是寵物,但人對伴侶動物,是要付出感情的,生病了會擔心,而且,貓狗的壽命都在十年左右,這是一個注定要付出的情感代價。養貓的付出很大,那么收獲呢?首先是可以擼貓,貓溫柔可愛,是漂亮、黏人的動物,沒事的時候摸一摸,和貓玩一玩,的確令人感到溫暖的陪伴。還可以發朋友圈,彰顯情調、時尚、愛心。而且,貓對于社交關系、朋友圈而言,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潤滑劑。人需要在社交中得到反饋,收獲認同。很多人看到這個現象,覺得疑惑,為什么年輕人愿意養貓不愿意養孩子呢?很多人認為答案是養孩子更麻煩。這是值得商榷的。養孩子,當然從任何意義上都更麻煩。但是,相對養貓而言,養孩子肯定獲得也更多:延續了你的基因,情感回報更堅韌、更持久。孩子長大之后,年輕人對老人有物質支持、社交支持、情感支持。即使你的房產、存款等物質條件可以保障養老生活,在同等的條件下,有子女,哪怕子女不是很給力,也是一種有效的威懾,也是對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種保障,可以確保你不被周圍人像禿鷲一樣“吃絕戶”。人在失能、智能衰減之后的生活才是老年生活的最大挑戰。顯然,貓做不到這些。為什么不愿意養孩子,而是愿意養貓,答案在于觀念。一個人做一件事,那就是證明這件事對他而言,收益是大于付出的。收益可以是有形的金錢算計,也可以是無形的情感,是“我就是愿意”。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效用。效用是主觀的,受觀念驅動。人是觀念驅動的動物,所謂觀念就是眾人所想,人是從眾的,人對于幸福生活的標準,也是從眾的。很多人去買很貴的奢侈品包包,不是因為它能裝更多的東西,更耐用,而是因為它是一種身份標志,歸根到底,是大家認為,這個包值得那么貴。所以,奢侈品包包是觀念之物。為了塑造這個觀念,奢侈品包包的品牌擁有者,乃至這個行業,花費了無數的錢。回到養貓的問題上,隨著青年人中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這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后,就通過朋友圈發散出去,成為一種標志的、彰顯“幸福”“時尚”的生活范式。這就會帶動其他人也養貓。另一方面,孩子生或不生也是一種觀念。過去多年,孩子被認為是“消耗社會資源”的,成為一種顯性觀念。這個觀念降低了孩子帶給人的效用。此消彼長之下,會改變人們在養寵物與養孩子之間的偏好。如今全面三孩政策之下,這種觀念當然是乖謬的。遺憾的是,觀念之物,變化總是緩慢的,有著自己的慣性。所以,可能通過各種方法,像社會在小姐姐中自然而然的形成“養貓是好,我也要養一只”那樣,去塑造“我也要生個猴子”的觀念,喚醒沉睡的本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說有一件事是國家與民眾雙贏的話,那么就是生育。畢竟,這是種族繁衍的必然,也是自然寫在身體中的遺傳密碼。(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