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在故宮工作的小陳和她的同事在宮里發現了一位陌生的“喵星訪客”。他們估計,這是無意間進入宮的流浪貓。做完絕育后,這只貓被收編到了紫禁書院,并且有了新的名字:如懿。如懿的臉是黑色的,看起來有點“糊”。有個工作人員說,給它拍照片都看不出睜沒睜眼。
也有的貓是土生土長的宮貓,比如大黃。2005年,大黃出生于故宮太子所。小陳的一位老師在建筑的夾道中發現了它,當時才兩個月大,便也抱回去收養。現在,大黃已經15歲了,相當于人類壽命的75歲左右,這并不多見。
無論出身背景如何,這些喵星人在進入故宮之后,都登記在冊,成為了小“主子”。工作人員在閑暇時照看它們,也有熱心人士捐贈貓糧。
在大黃進宮之后的第7年,小陳成為了一名故宮人,做文物研究。她三十出頭,頭發剛剛到脖子,皮膚挺白的,既干練又溫柔。她從小就喜歡貓,小時候看見貓走不動道,于是在進入故宮之后,成為了一名故宮守護人。
疫情期間,小陳在西瓜視頻注冊了一個叫“宮貓圖鑒”的賬號,她自己也被粉絲們稱為貓姐。她把鏡頭對準她辦公室周圍的貓,拍它們的日常生活。小七的故事,大黃的故事,都被記錄下來。現在,“宮貓圖鑒”在西瓜視頻已經擁有46萬粉絲。

貓姐和她的“主子”們。

宮貓與人
熟悉故宮的人多少都聽說過鰲拜和白點兒。它們是故宮里的網紅貓,因為偶然的因素被外界所知,可以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白點兒是一只黃貓,爪子和下巴帶了一點白。2018年世界杯期間,它曾連續七場準確預測比賽結果。
鰲拜是一只白貓,頭頂和尾巴是黑色的,因毛發量多且長而得名,之前常在景仁宮出沒。現在,它被工作人員飼養在箭亭廣場西側的故宮書苑。貓姐去拍鰲拜的時候,它正趴在辦公室的書架上,看上去很端莊。可是照顧它的阿姨卻說,它毛都變灰了,天天跑出去打滾撒野。

“一代貓姬”鰲拜。
像鰲拜和白點兒這樣擁有網紅光環的貓仍然只是極少數。故宮有一百八十多只貓,在游客區的貓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貓在不對外開放的工作區域,外人很少見到。這些貓隱藏在故宮的各個角落,平時也不怎么出來。
雖然它們有一個宮貓的“名份”,也有故宮工作人員的照料,但基本都有過流浪的經歷,進宮之后也仍然會遇到各種煩惱。貓姐在西瓜視頻上的記錄讓這些宮貓的真實生活呈現在大眾面前,她想借此引起外界對于流浪貓的重視。
2019年5月,貓姐在故宮附近建筑工地的廢料堆里,發現了一只貓,將它抱了回去。這是一只黑白貓,鼻子的鼻頭有一抹黑,順著兩邊下來,嘴角上像長了兩撇黑色的胡子。小陳給它取名小七。就這樣,小七住進了故宮。
小七柔軟溫順,故宮的人都很喜歡它。貓姐的同事說它有古風,找出一張北宋時期的《富貴貍花貓》,對比著看,幾乎一模一樣。每天早晨,小七都會在辦公室門前的臺階上等貓姐上班,她喊“小七”,小七就從臺階上跳下來,圍著貓姐轉。

酷似北宋《富貴花貍》的小七。
三個月后的一天,小七忽然不見蹤影。貓姐當時急壞了,她猜可能是高大的宮墻讓小七迷路了。她連續找了一個禮拜,第八天晚上,她和同事邊走邊喊小七的名字,終于從御茶膳房的宮墻后傳來了一聲熟悉的回應。
貓姐把小七抱了出來,當時小七兩只眼睛淚汪汪的。貓姐說,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她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她決定把小七帶回家,不能再讓小七在宮里流浪,她想,萬一再跑丟了怎么辦?小七剛抱回家的時候,只有六斤,一年之后長到了十斤,“從很瘦的小貓變成了一個大氣球”。
大黃是宮里現存年紀最大的流浪貓,被稱為“黃爺爺”。2007年,大黃2歲,出去找“女朋友”,鉆進了電閘箱意外觸電,幸虧檢修師傅及時發現,把它救了出來。它的左耳因電擊萎縮了一塊。這件事情發生后,故宮就立刻出了規定,宮里的流浪貓全體實施科學喂養,按照國際慣例接受絕育,防止它們發情亂跑。
十幾年前,黃爺爺吃食堂的肉湯泡飯,體力好的時候會抓麻雀,給自己加餐。如今,它的牙齒已經掉光,只能吃顆粒比較小的貓糧。黃爺爺脾氣極好,貓姐帶它去上藥,除耳螨,它很少反抗。黃爺爺不太愛動,天氣好的時候,就趴在菜園子曬太陽。

冬日將近,貓姐重新搭建貓窩。
貓姐說,黃爺爺是故宮里看菜園子的老頭。冬天,它躲到辦公室,在屋子里呆一天。但是工作人員下班后,黃爺爺就不能在辦公室呆了。工作人員專門給它買了一件粉紅色的夾襖,防止它凍著。每次給它穿夾襖,它就趴下來,不情愿似的,它知道照顧它的人要走了。
“小動物本來就特別容易和人培養感情,那么萌,有什么理由不喜歡呢?”貓姐說道。她也養貓,相比家里的貓,她更心疼故宮的流浪貓。平常,貓姐不但救助故宮里的貓,也是社會上救助流浪貓群體的一員。她希望自己拍的視頻能讓更多的人關愛流浪動物。

視頻里的“宮貓江湖”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貓也是這樣。黃爺爺在故宮生活15年,在眾貓中擁有著很高的地位。
最早發現大黃的董老師喜歡給它拍照,現在仍保留了它的照片。有一張照片,大黃站在房頂上,在夜色下,像一只驕傲的貓頭鷹,這張照片獲得了故宮職工攝影競賽優勝獎。而借助貓姐的視頻,如今的黃爺爺也成為了鰲拜那樣的網紅貓。

黃爺爺和它的“成長相冊”。
還有黑臉的如懿。它在剛進宮時被安置在紫禁書院里。書院里本來就有一只黃貓,一直獨占書院,不能接受其它的貓。兩只貓見面就互相齜,一副要“宮斗”的架勢。有一天,黃貓氣到離家出走,跑到了書院外的草坪,趴在石頭上不肯起來,而且脾氣也變得特別差。
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好把如懿轉移到太子所,和黃爺爺住一塊。黃爺爺見到如懿搖了搖尾巴,沒有表態。貓姐對如懿說:“這是黃爺爺,德高望重,你要對黃爺爺客氣點。”跟貓相處久了,貓姐知道,它們也通人性。
貓姐在西瓜視頻的評論區里,總是可以看到很多網友們的討論。網友說,紫禁城的貓都是幸運貓,而且它們有個特點,誰都不怕,普遍都很胖。網友們的關注讓貓姐覺得很欣慰。她無意間開始在西瓜視頻上記錄宮貓生活,這也成為了一個窗口,讓外界看到了一個故宮的生態。

講述一個活的故宮
現在,照顧故宮貓已經成為了貓姐閑暇時的主要活動,而在拍視頻的同時,她也會科普一些故宮掌故和古代的文化知識。在最近的一期視頻里,她提到,東晉時期的《玉匣記》里記載了鑒賞貓的方法。到了宋代,養貓成為時尚,貓也開始頻繁在繪畫作品中登場。
故宮貓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明代,也就是600年前,故宮剛剛落成的時候。明清兩代,生活在故宮的貓身份尊貴,是帝王的寵物,也是他們的玩伴。明朝的嘉靖皇帝和明熹宗,還有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愛養貓。《清代文書檔案圖鑒》的《貓冊》記載了故宮所有寵物貓的名字、出生和死亡日期,甚至每個月還有固定的俸祿給這些貓。
到了近現代,故宮貓主要分為兩種,一部分是帝王寵物的后代,一部分是外來的流浪貓。近十年來,故宮博物院開始對故宮貓進行科學管理,全部記錄在冊,按照“誘捕、絕育、放歸”的國際通行方法進行管控。

黃爺爺受傷后,貓姐帶它去治療。
貓姐有時也會用視頻記錄下帶貓去做絕育的過程。據她介紹,故宮工作人員已經為絕大部分的故宮貓進行了絕育,并設有專門的賬本。也有部分故宮貓被領養出宮,結束流浪生涯。因此,故宮貓的數量一直保持穩定。
貓姐介紹說,以前貓只能吃食堂里的剩飯,或是工作人員自掏腰包買的貓糧,現在救助組織捐贈了很多貓糧,解決了這些問題。故宮的貓從來不會抓撓、破壞木質古建筑,還能抓老鼠,阻止它們搞破壞,因此被工作人員戲稱是“貓保安”、“御前帶爪侍衛”。每天早上八點,故宮的保潔人員會全院巡視,看到貓糞便就立刻清理。貓的活動范圍有限,基本在固定的區域活動。數量得到控制后,工作人員基本都認得,也方便了管理。
現在,貓姐希望能夠通過給宮貓拍視頻的形式,讓公眾對故宮有更好的了解。在她的眼里,這些宮貓就是故宮的“心跳”,讓這座擁有600年歷史的宮殿變得更加鮮活。
(注:小陳為化名)

?作者 | 陳琳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