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VINK個性化網頁收藏夾 沒用過的化妝品怎么看好壞地球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而又長遠的動物莫過于犬。犬在1.4萬年前就與人結成伙伴,其他畜禽的馴化歷史都不過幾千年。
人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按需要培育適用的犬種:當人類依賴狩獵獲取衣食來源時,使用視覺敏銳能快速奔跑的‘細狗’型獸獵犬-Hounds;火藥槍發明以后,不必用犬去追咬獵物,于是培育出嗅覺發達能指出獵物藏身之處或叼回受傷獵物的‘槍獵犬種’-Sporing dogs;人類從獵取動物轉向養殖動物,從采集植物改為栽培植物,開啟‘畜牧’和‘農耕’的先河。社會生產的這兩大飛躍,造就出許多種能保護畜群的‘牧犬’-Herding dogs和能捕咬害獸保護糧食收成的‘小獸獵犬’-Terriers;以城市化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使許多犬種都失去原有功能而成為性情溫和的家庭寵物;然而,現代社會的治安問題,促使原屬東方獒的‘高加索犬’以其體大兇猛、忠于主人和無須訓練便能看家護院的先天品質,引起世界各地新興中產階級家庭的關愛……
獒犬本是繼原始公社之后的奴隸制社會才有的,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游牧部落間的戰爭,使敗者淪為奴隸,勝者成為土地、人口、財產的主宰。自從有了階級壓迫和財產私有,才開始需要從原來對付野獸的大型牧犬中選育出‘敢于咬人’的猛犬,那就是‘獒’-Mastiff。
獒犬有東方和西方兩個不同的源流。
世界上有五千年歷史的古文明區有4處-尼羅河、兩河、印度河和黃河流域犬的起源地只有3處:一處在兩河-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處在中國-黃河和東北。兩河出土的美索不達米亞‘陶獒’是公元前2000年的作品,是西方獒的典型:短毛、垂尾、方咀、大耳,宛如現代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獒’-Neapolitan mastiff。東方獒與之相反:長毛、卷尾、園咀、小耳,以現代的高加索犬和藏獒為活標本。
中國的奴隸社會始于3500年前的殷商-公元前15—11世紀,其出土墓葬中有殉葬的奴隸和犬。武王伐紂所建立的西周王朝-公元前11—2世紀位于黃河上游-現今的陜西、甘肅那里也是以畜牧興起后來統一中國的“秦”-China,公元前246—208年的發祥地,有大型牧犬做為育成“獒”的素材。
俄國關于高加索犬的來源,一致引用馬可波羅的故事:“公元前1121年,住在中國西部一個姓劉的人,把一只吐蕃產的‘獒’獻給周武王,這只犬有4英尺高,專用于追咬人”-源自M.J.Pauthier著《The life of marco Polo》(馬可波羅生平)1865
對我國古代獒犬的記載見于史書《左傳》的“晉靈公不君”,說的是周襄王的諸候晉靈公夷皋-公元前620—606無道濫殺無辜,大臣趙盾諫止,反招其恨,設宴謀殺,席上嗾使獒犬咬殺趙盾,衛士與獒搏斗,人犬同歸于盡…這段歷史在《東周列國志》第50回,對晉靈公那只獒犬的產地、頭高、毛色、行為特征、飼養以及用途,都有具體的描述:“又有周人所進猛犬,名曰靈獒,身高三尺,色如紅炭,能解人意,左右有過,靈公即呼獒使噬之,獒起立嚙其嗓不死不已。有一奴,專飼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數斤,犬亦聽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靈公廢了外朝,命諸大夫皆朝于內寢,每視朝或出游,則獒奴以細鏈牽犬,侍于左右,見者無不悚然。“這里的‘靈’字,是根據古代謚法在帝王或大官死后按其生平作為評定和后加的稱號,靈字有貶義,按產地‘靈獒’當為‘周獒’或‘中華獒’。這種獒犬,在后來隨著漢代-公元1—2世紀的疆土擴展到西域,5世紀大月氏諸部落向歐洲西遷,唐代-7—9世紀開辟“絲綢之路”等而多次向西傳布。到元代-13—15世紀成吉思汗的帝國,更把高加索納入其版圖,致使直到今天出里海往東,從土庫曼開始的中亞犬仍有“蒙古犬”的別名。實際上,中亞因處在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上,犬種難免發生與西方獒的混血,現已成為短毛有密絨的中間型犬種。
加索犬至今能保持其東方獒的特性,與它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如果把中亞各國譬做在“大道”上,那么高加索就是被黑海和里海夾起來的‘胡同’-巷,當中又被高加索山脈隔成南北。南邊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個使用‘咬狼犬’-高加索犬別名的畜牧國家,[1] [2] 下一頁
地球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而又長遠的動物莫過于犬。犬在1.4萬年前就與人結成伙伴,其他畜禽的馴化歷史都不過幾千年。
人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按需要培育適用的犬種:當人類依賴狩獵獲取衣食來源時,使用視覺敏銳能快速奔跑的‘細狗’型獸獵犬-Hounds;火藥槍發明以后,不必用犬去追咬獵物,于是培育出嗅覺發達能指出獵物藏身之處或叼回受傷獵物的‘槍獵犬種’-Sporing dogs;人類從獵取動物轉向養殖動物,從采集植物改為栽培植物,開啟‘畜牧’和‘農耕’的先河。社會生產的這兩大飛躍,造就出許多種能保護畜群的‘牧犬’-Herding dogs和能捕咬害獸保護糧食收成的‘小獸獵犬’-Terriers;以城市化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使許多犬種都失去原有功能而成為性情溫和的家庭寵物;然而,現代社會的治安問題,促使原屬東方獒的‘高加索犬’以其體大兇猛、忠于主人和無須訓練便能看家護院的先天品質,引起世界各地新興中產階級家庭的關愛……
獒犬本是繼原始公社之后的奴隸制社會才有的,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游牧部落間的戰爭,使敗者淪為奴隸,勝者成為土地、人口、財產的主宰。自從有了階級壓迫和財產私有,才開始需要從原來對付野獸的大型牧犬中選育出‘敢于咬人’的猛犬,那就是‘獒’-Mastiff。
獒犬有東方和西方兩個不同的源流。
世界上有五千年歷史的古文明區有4處-尼羅河、兩河、印度河和黃河流域犬的起源地只有3處:一處在兩河-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處在中國-黃河和東北。兩河出土的美索不達米亞‘陶獒’是公元前2000年的作品,是西方獒的典型:短毛、垂尾、方咀、大耳,宛如現代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獒’-Neapolitan mastiff。東方獒與之相反:長毛、卷尾、園咀、小耳,以現代的高加索犬和藏獒為活標本。
中國的奴隸社會始于3500年前的殷商-公元前15—11世紀,其出土墓葬中有殉葬的奴隸和犬。武王伐紂所建立的西周王朝-公元前11—2世紀位于黃河上游-現今的陜西、甘肅那里也是以畜牧興起后來統一中國的“秦”-China,公元前246—208年的發祥地,有大型牧犬做為育成“獒”的素材。
俄國關于高加索犬的來源,一致引用馬可波羅的故事:“公元前1121年,住在中國西部一個姓劉的人,把一只吐蕃產的‘獒’獻給周武王,這只犬有4英尺高,專用于追咬人”-源自M.J.Pauthier著《The life of marco Polo》(馬可波羅生平)1865
對我國古代獒犬的記載見于史書《左傳》的“晉靈公不君”,說的是周襄王的諸候晉靈公夷皋-公元前620—606無道濫殺無辜,大臣趙盾諫止,反招其恨,設宴謀殺,席上嗾使獒犬咬殺趙盾,衛士與獒搏斗,人犬同歸于盡…這段歷史在《東周列國志》第50回,對晉靈公那只獒犬的產地、頭高、毛色、行為特征、飼養以及用途,都有具體的描述:“又有周人所進猛犬,名曰靈獒,身高三尺,色如紅炭,能解人意,左右有過,靈公即呼獒使噬之,獒起立嚙其嗓不死不已。有一奴,專飼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數斤,犬亦聽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靈公廢了外朝,命諸大夫皆朝于內寢,每視朝或出游,則獒奴以細鏈牽犬,侍于左右,見者無不悚然。“這里的‘靈’字,是根據古代謚法在帝王或大官死后按其生平作為評定和后加的稱號,靈字有貶義,按產地‘靈獒’當為‘周獒’或‘中華獒’。這種獒犬,在后來隨著漢代-公元1—2世紀的疆土擴展到西域,5世紀大月氏諸部落向歐洲西遷,唐代-7—9世紀開辟“絲綢之路”等而多次向西傳布。到元代-13—15世紀成吉思汗的帝國,更把高加索納入其版圖,致使直到今天出里海往東,從土庫曼開始的中亞犬仍有“蒙古犬”的別名。實際上,中亞因處在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上,犬種難免發生與西方獒的混血,現已成為短毛有密絨的中間型犬種。
加索犬至今能保持其東方獒的特性,與它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如果把中亞各國譬做在“大道”上,那么高加索就是被黑海和里海夾起來的‘胡同’-巷,當中又被高加索山脈隔成南北。南邊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個使用‘咬狼犬’-高加索犬別名的畜牧國家,[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