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的侄子,他在景帝一朝平定七國之亂中因功受到重用,地位顯赫音樂學院一介莽夫原文。但漢武帝即位之后,尤其是竇太后去世漢武帝親政之后,開始逐步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后來陷入與漢武帝的舅舅田蚡的爭斗,被逼無奈之下捅出漢景帝留有密詔之事,最終被漢武帝處死。
不受待見的外戚精英魏其侯竇嬰具備良好的出身,他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的侄子,西漢本就有任用外戚的傳統,因此竇嬰很早就步入仕途音樂學院一介莽夫原文。
作為竇氏家族的精英人才音樂學院一介莽夫原文,在漢景帝登上皇位后,本該受到更大的重用,但是竇嬰卻因為得罪了自己的姑母竇太后而被冷落,甚至不讓竇嬰入宮朝見。當時的竇太后非常喜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多次希望漢景帝能把江山傳給弟弟。一次酒宴上漢景帝喝醉了隨口說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劉武,竇太后正高興的不得了,竇嬰馬上說天下是高祖劉邦打下的天下,皇位要父子相傳是制度規定,漢景帝也沒有權力擅自傳給弟弟梁王劉武。由此讓竇太后非常討厭這個侄子。
吳楚七國之亂時音樂學院一介莽夫原文,漢景帝發現皇族內部和外戚竇氏家族竟然沒有人能勝任平叛的重任,唯獨竇嬰可以算個人才。于是漢景帝任命竇嬰為大將軍坐鎮滎陽指揮平叛,最終在竇嬰和周亞夫的努力下平定七國之亂。由此竇嬰受封魏其侯,在朝廷威望大增,后來竇太后一度想讓漢景帝封竇嬰為相,被漢景帝以才能還不足以勝任為由拒絕,但竇嬰在漢景帝一朝的確可以算地位顯赫。
武帝登基音樂學院一介莽夫原文,逐步失勢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年輕的漢武帝劉徹登基,朝政由竇太后控制。但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娡一系的外戚勢力開始名正言順的登上歷史舞臺。第二年,竇嬰成功登上丞相之位,而漢武帝的舅舅田蚡也成為三公之一的太尉。由此可知,漢武帝的母系外戚開始上臺,逐步與竇氏外戚爭權。
但是因為竇嬰等人和竇太后的執政理念不同,在擔任丞相一年左右,竇嬰就和田蚡等人一起被竇太后解職。兩人雙雙被迫在家閑居,但是田蚡依然憑借漢武帝的舅舅身份參與國事,而且大多數人都能看出王娡和田蚡姐弟倆才是可靠的未來,而竇嬰和竇太后的竇氏家族必然會逐步衰落。因此竇嬰開始失勢。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病逝,漢武帝開始親政。田蚡也如愿復出擔任丞相,而竇嬰則徹底失去權勢依舊閑居在家。
失意者聯盟雖然竇嬰失去權勢,如果安心閑居養老也能憑借過往的威望和身份安享晚年。但他卻因為同病相憐而卷入紛爭最終丟了性命。
因為竇嬰失勢,許多原來依附討好他的人都紛紛離開竇嬰,唯獨一位叫灌夫的將軍依然對他保持尊重。這個灌夫是個典型的魯莽重義之人,他當年也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獲得功勛而被重用,后來也逐步失勢,同樣的遭遇讓竇嬰和灌夫兩人成為好友。
而日益得勢的田蚡早就忘了當年巴結竇嬰時的謙卑,他開始驕橫自大,甚至公然向竇嬰索要田地,在遭到竇嬰的拒絕后非常不滿。加上灌夫又因為喝酒等事情多次言語上得罪田蚡,最終田蚡開始向竇嬰和灌夫兩人的失意者聯盟實行打擊報復。
田竇沖突田蚡和竇嬰這兩個外戚家族的代表,起先還能保持表面和睦,后來開始因為灌夫的介入引發面子上的意氣之爭。到田蚡公然索要竇嬰田地不成后,雙方開始進入相互攻訐的政治斗爭。
相互結怨的兩人最終在田蚡的婚禮上再次因意氣之爭爆發沖突。因為太后王娡的詔命,竇嬰和灌夫去向田蚡祝賀,結果田蚡故意傲慢對待向他敬酒的灌夫,魯莽的灌夫因此遷怒其他賓客,最終鬧事的灌夫被田蚡扣留并準備交給官吏問罪。
為了營救灌夫,竇嬰上書漢武帝,而漢武帝最終讓竇嬰和田蚡到東宮進行庭辯。這場庭辯中大多數人傾向于竇嬰。認為灌夫的罪不是什么大錯,但是后宮的太后王娡將此時上升到王家和竇家的外戚之爭的高度,因此庭辯的風向開始發生逆轉,此后漢武帝也開始插手,形勢對灌夫和竇嬰非常不利。
最終一搏由于王太后和漢武帝的介入,竇嬰與田蚡的爭斗中,竇嬰處于極度不利的形勢。在危急時刻,竇嬰進行最后一搏。他讓侄子上書漢武帝說自己有漢景帝留下的密詔,要求再次得到漢武帝的召見。
這一下子就讓整個事件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已經直指漢武帝和太后王娡的統治合法性了。這一事件后來在史書中的記載是宮中的檔案中沒有這個密詔的記錄,而這份藏在竇嬰家里的遺詔就被定義為偽造。竇嬰由此背上欺君和偽造詔書的罪名,最終被漢武帝斬首示眾。
竇嬰到底為何而死竇嬰之死源于與新興外戚田蚡的爭斗,因此其背后的實質有兩種說法,一是王(田)氏外戚和竇氏外戚奪權斗爭;二是漢武帝削弱外戚勢力。
外戚奪權斗爭之說:這種說法顯然是因為竇嬰和田蚡分別是兩個外戚勢力的代表。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竇嬰和田蚡爭斗之時,實際上竇嬰已毫無權力,只是一個閑居在家的列侯,而田蚡卻已高居相位,兩者根本不存在爭權的基礎。同時在竇嬰與田蚡的矛盾公開激化之前,竇嬰早已放棄了重新出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問題上開始示弱和忍讓。
漢武帝削弱外戚之說:從史書記載看,在東朝庭辯之前,漢武帝并未插手兩者之間的爭斗,而且他雖有削弱田蚡權力的想法,但是我們并沒有看到他對田蚡一方的打壓和削弱。如果他要削田蚡一系就應該扶持竇嬰,如果他要削竇嬰就根本不需要,因為竇嬰和竇氏家族從竇太后去世就已經失勢,對朝政的影響力已經很低了。
失控的意氣爭斗:竇嬰和田蚡之間應該是失控的意氣之爭,畢竟竇嬰從被罷相開始就逐步失去權勢,以他的能力應該很清楚漢武帝親政之后肯定不會重用他,所以他才會在與田蚡的交往中采取忍讓的做法。但是由于灌夫的魯莽導致竇嬰不得不卷入意氣之爭。最終這場意氣之爭開始失控,田蚡要置灌夫于死地,竇嬰為了尊嚴和面子必須救灌夫。而最初漢武帝沒有將這事放在心上,讓他們公開庭辯來決斷。最終庭辯的結果出乎漢武帝和太后王娡的意料,田蚡并不占優的結果讓王娡開始插手,漢武帝也不得不采取措施維護自己的臉面。畢竟田蚡還是比竇嬰的關系更親。而竇嬰不甘失敗捅出一個遺詔就讓這個問題徹底失控,漢武帝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畢竟遺詔的內容說的含糊,但是代表先帝的詔命是可以威脅他的統治地位的,因此他不得不采取果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