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健康的狗唾液中是不含有狂犬病毒的狂犬病病毒的生存環境。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動物包括食肉動物和翼手目動物狂犬病病毒的生存環境,狐、狼、豺、鼬、獾、浣熊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儲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毒成為傳染源。進而感染豬、牛、羊和馬等家畜。而嚙齒類動物,如松鼠、大鼠、小鼠、倉鼠以及兔形目,包括家兔、野兔等,則非狂犬病毒的宿主,咬傷后也不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狂犬病易感動物主要包括犬科狂犬病病毒的生存環境、貓科及翼手目動物,禽類、魚類、昆蟲、蜥蜴、蛇、龜等不感染和傳播病毒。全球范圍內,99%的人間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別是亞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區,犬是引起人間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印度為當前狂犬病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中國人間狂犬病發病僅次于印度。
鑒于狂犬病的嚴重后果以及因為不能確定咬傷的動物是否為帶毒,所以,符合上述有可能為帶毒的動物咬傷或抓傷后,一定嚴格按照程序處理傷口,注射狂犬疫苗或聯合應用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病毒的生存環境。
1狂犬病病毒的生存環境、傷口沖洗要徹底。用肥皂水和一定壓力的清水交替清洗咬傷和抓傷處,每處傷口至少沖洗15min;
2、消毒處理。徹底沖洗后用稀碘伏(0.025%-0.05%)或者其他具有病毒滅活效力的皮膚黏膜消毒劑消毒,包括消毒傷口內部;
3、外科處理。在清洗、消毒傷口完成后,根據病情需要使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動免疫制劑(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至少2h后,根據情況進行后續的外科處理。
總之,不管是家養犬類還是流浪犬,被抓傷或咬傷后均需要按照上述流程處理,防患于未然。一般來講,積極、合理的處理基本上能夠預防所有狂犬病的發病。偶爾有失敗的病例,基本上為嚴重受傷的病例而且與傷后處理不當有關,據報道,前國內應用的狂犬疫苗預防成功率能夠達到99.99%。
狂犬病毒在空氣中存活時間有多長呢?
這是國內狂犬病專家嚴家新教授在實驗中得到的可信的結論。
原文如下:
許多恐狂癥患者都關心狂犬病毒在外界環境中能存活多久的問題,即狂犬病毒對各種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在此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于狂犬病的風險來講,最重要的不是該病毒在外界存活的時間,而是該病毒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得該病毒能感染人類的概率非常低,因此狂犬病只能是極偶然地零星散發。狂犬病的傳播方式非常單一,原則上只能通過瘋動物直接咬傷才能傳播。所以恐狂癥患者的絕大多數擔心是沒有依據的。
病毒在外界的存活率容易受到多種理化因子的影響。狂犬病毒與許多有包膜的病毒相似,被認為是比較脆弱的,在外界很容易被滅活。這些滅活作用是溫度、濕度、溶劑、緩沖液等多種理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關于各種理化因子對狂犬病毒存活率的影響,其他多種有包膜病毒的實驗結果都可借用到狂犬病毒。
以下介紹一些專門用狂犬病毒開展相關實驗的結果。
溫度對狂犬病毒的作用非常顯著。狂犬病毒在-70℃或更低的溫度下可保存數月甚至數年。而該病毒會迅速被丨熱所破壞,加熱至50℃15分鐘就被完全失活。
若溫度為37°C或20°C,在最初24小時內,有活力的病毒數量會快速下降,96小時后則完全失活。暴露在平坦、潮濕的表面上,在5°C溫度下狂犬病毒可存活144小時,但在20°C?的溫度下42小時內被徹底滅活。
不同的化學試劑都可滅活狂犬病毒,包括脂溶劑(乙醚,氯仿等)、季銨、漂白劑和肥皂溶液(實際應用于被咬傷傷口的沖洗和消毒)。苯酚、甲醛、β--丙內酯,乙酰基乙烯亞胺也能殺死病毒(實際應用于在疫苗生產過程中對病毒進行滅活)。
能滅活狂犬病毒的還有光線(特別是紫外線),太陽輻射可顯著增加病毒被滅活的速度。在30℃下暴露于強烈的陽光,一個半小時后病毒就完全被滅活;在相同溫度下,如果沒有陽光,則病毒需過20小時才能滅活。
狂犬病毒適于保存在50%甘油中(在樣品須經長途運輸才能到達實驗室的情況下,可用此方法保持病毒的活力)。在某些情況下,該病毒對腐爛作用也有相當強的耐受能力,曾經在已埋葬9天的瘋動物的尸體中分離到活的狂犬病毒。將自然感染狂犬病毒的狐貍的唾液腺組織用含10%小牛血清的生理鹽水制成懸浮液,其中的狂犬病毒可存活很久。
狂犬病毒對干燥也敏感。瘋動物的唾液灑在物體表面,經自然干燥后,其中的狂犬病毒就全部自然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