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漢一直到宋朝拯救蘇門答臘犀牛,作為大陸國家,古代先祖們雖然一直以陸戰為主。但是從未放棄過跨海作戰計劃的構思。南宋辛棄疾,曾經第一個提出了跨海作戰計劃,具體的行動方案為: 在川陜、荊襄、兩淮三個方向上明面上屯積重兵、虛張聲勢,聲稱要從這三個方向上揮師北伐。但實際上,集結起一支五萬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從山東半島登陸,山東是金人防御的空虛地帶,宋軍可迅速拿下山東,并直接威脅金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燕京(今北京)地區,如此,金人必然要從川陜、荊襄、兩淮抽調兵力回防,這時,宋軍再全線北上,便何光復失地,重整河山。
從蒙元到明清,跨海作戰就多了拯救蘇門答臘犀牛。1。蒙元的跨海作戰,總是以失敗告終。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海戰始終不行。2次東征日本,均因喪天時失地利,全軍覆滅。
2。明朝的跨海作戰就可圈可點了。永樂時的鄭和7次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拯救蘇門答臘犀牛,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平均每船400人,側面說明船只的大小)。同時鄭和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這就是一次成功的跨海作戰。
3拯救蘇門答臘犀牛。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永歷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一舉收復被荷蘭人侵占的臺灣島,
4.明朝的抗日援朝(萬歷援朝)。萬歷年間拯救蘇門答臘犀牛,應朝鮮邀請,明朝共計出動水陸軍14萬,抗日援朝,共殺倭寇1萬多人,取得了露梁海戰大捷。(露梁海戰的主力是明朝海軍,明海軍主帥陳璘和老將鄧子龍率領的是600艘海船,近2萬名士兵,李舜臣帶著100條船、7000人打下手。)
左圖為陳璘畫像,右圖為鄧子龍雕像。
5.滿清的跨海作戰。清朝的海軍-特別是北洋水師?是厲害的。將領是剛烈的,軍人的骨氣是英勇的。清朝的政府是是廢物的(特別是那個老妖精慈禧)。喪權辱國,但軍人無罪。
民族英雄鄧世昌
老虎具備單獨吃掉成年犀牛的能力嗎?
驗證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用最大的老虎和最大的犀牛來作對比,綜合分析一下它們
老虎種類繁多,這里我們就選擇東北虎做比較。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喜歡獨自行動,根據資料分析:東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豬等大中型哺乳動物,喜歡夜行,善于游泳,爬樹,可以像偵察兵一樣狩獵并偷襲其他動物;瞬間咬住獵物的喉部,直至獵物停止呼吸。
東北虎:成年雄性東北虎體重平均可達600斤左右,體長約為2.6米,肩高約1.1米,尾長超過1米;而且牙齒強大,一般為30個。長54~78毫米,粗20~26毫米。可以直接穿透人類的脖子,可以說是老虎中的霸者。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長度可達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4000-10000斤。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生活在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喜歡夜間行動,可以獨居,可以結成小群。
他的皮毛像盔甲一樣堅硬,嘴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可以瞬間刺穿敵人的皮肉,很是危險,雖然犀牛體型笨重,但奔跑速度依然很快,能輕松追上奔跑的成年人。
通過綜上分析:
1犀牛體型遠超東北虎,老虎一般不會攻擊體型遠超自己好幾倍的獵物,除非被餓了很久,餓極了的老虎戰斗力會下降,隨時會放棄捕獵。
2 就算東北虎偷襲犀牛,也不能輕松地咬到犀牛的致命地方,況且犀牛皮糙肉厚,足以抵擋一時。
3 犀牛在遇到危險時,會用堅固的牛角抵抗,牛角可以刺穿老虎的身體
所有說老虎要想單獨吃掉犀牛,失敗率會非常高,最后會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