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采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情緒、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
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于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
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么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情緒炸彈該如何情緒管理?
情緒炸彈是個定時炸彈情緒管理:“情緒”-Emotion?是指一個人內在的感受和反應情緒,除了喜、怒、哀、樂之外,還有懷疑、不滿、失望、嫉妒、壓抑、焦慮、好奇、平靜、自在等各式各樣的情緒狀態。無論是辦公室里一句無意識的損話,還是生活中不時冒出的不滿和抱怨;不管是脫口而出的,還是深埋在心的,負面情緒都以各種形式在大家日常工作生活的縫隙中不請自來。情緒管理-EmotionManagement?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調制合體調節情緒,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適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態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
情緒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情緒特性?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情緒,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向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