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病毒性鼻氣管炎又稱為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由貓皰疹病毒i型病毒引起的貓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上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侵害子貓,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約為50%,貓皰疹病毒i型病毒目前只有一個血清型,尚無治療本病的有效藥。
(1)病原。貓病毒性鼻氣管炎1型屬皰疹病毒科。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弱,對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劑敏感,甲醛和酚易殺滅。在-60c條件下可存活180天,50c4~5分鐘滅活,干燥條件下12小時內可滅活。該病毒可吸附和凝集貓的紅細胞,可以采用紅細胞凝集試驗及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來檢測抗原抗體,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2)流行病學。在自然條件下,貓病毒性鼻氣管炎一般都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以接觸或飛沫傳染為主。自然感染耐受過的貓咪,可長期帶毒、排毒而不發病,成為未免疫該病貓咪的隱形殺手。懷孕母貓若感染此病,則病毒會經胎盤感染胎兒,甚至造成流產。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目前公認為只有家貓攜帶該病毒,該病毒也有可能引起其他貓科動物感染,對人和其他動物不具有感染性。
(3)癥狀。本病傳播迅速,常突然發病,潛伏期2~6天。有的病例有較明顯的發熱性全身性癥狀,病貓體溫升高,達40c左右,精神沉郁,食欲減少,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明顯;有的主要表現呼吸道癥狀和結膜炎。病貓頻頻出現咳嗽、漿液性眼分泌物及鼻分泌物,有黏液性眼屎。被毛粗剛,因口炎、潰瘍性舌炎而流涎,口臭,繼發的細菌感染使分泌物成黏液膿樣。久病之后即轉為慢性病程,出現慢性鼻竇炎,潰瘍性角膜炎,甚至出現生殖器官病變;急性重癥病貓主要表現鼻炎、結膜炎、支氣管炎等癥狀,多數病貓(尤其是子貓)常無明顯癥狀,突然死亡。急性病程10~14天,成年貓咪死亡率低,耐過一周后的病貓逐漸痊愈,部分病貓轉為慢性。
(4)病理變化。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病程初期,患貓鼻腔、鼻甲骨黏膜、喉頭、氣管充血腫脹,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貓鼻腔、鼻甲骨黏膜壞死,眼結膜、扁桃腺、會厭軟骨、喉頭、氣管、支氣管等部分黏膜發生局灶性壞死,壞死上皮細胞內可在顯微鏡下發現嗜酸性核內包涵體,隨著病情繼續發展,免疫力的下降,患貓可繼發細菌感染。
(5)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可初步診斷該病,但要確診貓病毒性鼻氣管炎,必須依靠實驗室檢驗,分離并且鑒定病毒后方可確診。該病與貓泛白細胞減少癥、貓杯狀病毒感染和貓衣原體肺炎癥狀極為相似,要注意區分。
(6)治療。沒有治療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病毒的有效藥物,目前大多采用對癥治療。1用廣譜抗生素靜脈滴注,防止細菌繼發感染。2結膜炎可用封閉療法:先鋒霉素0?1毫克/千克體重、地塞米松0?5毫克/千克體重、2%普魯卡因0?15毫克/千克體重混合,結膜下封閉,1次/日。也可用氯霉素眼藥水、可的松眼藥水交替點眼,3~5次/日。3口腔潰瘍可用碘甘油涂布口腔,口服多種維生素。4脫水不食的貓可靜脈補糖補液。
(7)預防。新生幼貓通常從貓媽媽的乳汁得到抗體而獲保護,所以母貓應在生產前先做疫苗免疫。子貓斷奶后連續注射3次貓三聯或貓四聯疫苗,每次間隔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