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龜
鱷龜,又名蛇龜、肉龜、鱷魚龜,原產于北美洲和中美洲,分類上屬龜鱉目、鱷龜科、鱷龜屬,我國于1997年開始引進。鱷龜的含肉率高,有“肉龜”之稱,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雖然鱷龜病害極少,但是在高密度的人工養殖條件下,養殖管理不到位,不做好防病工作,也會發生一些疾病,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一、腸胃炎
1.癥狀:行動遲緩,近岸活動,食欲減退,攝食減少,糞便稀爛、有粘液或膿血。解剖可見腸胃腫脹,有積液,胃、腸壁上有出血點。
2.流行與危害: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夏初至秋末攝食旺季發病較多,多發生在攝食量大、進入快速生長階段的幼龜、成龜。病情輕的可慢慢痊愈,病情嚴重者不及時發現和采取措施,可引起死亡。
3.病因分析:投喂不正常,投喂不新鮮乃至變質的食物,或投喂未經解凍的冷藏食物;長期水質不良,氣候反常、溫度突降等,均可引起患病。
4.防治措施:1kg龜用10%的氟苯尼考200mg或土霉素75mg或諾氟沙星35mg拌料投喂,諾氟沙星50mg/L浸泡,連續3~5d。
二、腐甲病
1.癥狀:甲殼發炎,組織壞死,患部糜爛、潰瘍,表層顏色灰白或泛黃。嚴重者甲殼脫落,肌肉與骨骼裸露。
2.流行與危害:一年四季均有發生,8~11月是流行盛期。主要危害稚、幼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死亡。
3.病因分析:密度大,鱷龜相互爬抓或爭食誤咬傷,或養殖設施粗糙致傷,龜體受傷后感染細菌所致。水質污染嚴重也易引發此病。
4.防治措施:清除患處的病灶,用碘伏或紅霉素軟膏等消炎生肌膏涂抹,每天2次,1kg食物中拌入土霉素2g投喂,連續5~7d。
三、呼吸道炎癥
1.癥狀:行動遲緩,上岸棲息、鉆泥沙,張口呼吸,呼吸時有嘯鳴聲,不時吐出粘稠痰液,不攝食。眼部發炎充血,眼角膜和鼻粘膜糜爛。
2.流行與危害:春、秋、冬季均有發生,秋末、冬初為流行盛期。主要危害稚、幼龜,成龜患病較少,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
3.病因分析:溫差變化大、環境溫度突降,或因水質不好引起咽喉、氣管、肺部感染。在飼養衛生條件差、密度大、水質不良及養殖水平低、管理跟不上時,容易發病。
4.防治措施:硫酸鏈霉素浸泡,每升水體2萬IU;青霉素或硫酸鏈霉素肌肉注射,用量為10~20萬IU/kg,每天1次,連用3~5d為1療程,嚴重者隔5天后再注射1個療程。
四、外傷炎癥
1.癥狀:頭頸、四肢、尾等部位受傷,呈灰白色,局部紅腫、發炎,組織壞死。
2.流行與危害: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各個生長階段均可發病,長期感染可引發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3.病因分析飼養、捕獲、運輸過程中操作不慎引起受傷,或相互爭搶食物誤咬傷,繁殖季節雄性個體斗咬受傷等均可引發此病。
4防治措施:新鮮創傷流血者先涂云南白藥止血,干放8~12h,再用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消毒。舊傷用雙氧水清洗傷口,用紫藥水或四環素軟膏涂抹患處,干放30min,每天2次,連續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