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草龜(Chinemys reevesii)又名烏龜、金龜、金線龜、墨龜、泥龜、水龜、山龜、臭青龜、長壽龜、八卦龜等,為龜鱉目(Testudines),地龜科(Geoemydidae),烏龜屬(Chinemys)。中華草龜是我國龜類當中分布最廣,在國際市場上,中華草龜十分暢銷。日本、菲律賓以及歐美各國人民將其視為象征“吉祥,延年益壽”之物。
外形特征
中華草龜體為長橢圓形,背甲稍隆起,有三條縱棱,脊棱明顯。頭頂黑橄欖色,前部皮膚光滑,后部其細鱗。腹甲平坦,后端具缺刻。頸部、四肢及裸露皮膚部分為灰黑色或黑橄欖色。雄性體型較小,尾長。雌性背甲由淺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較短。頭、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背甲有三條縱向的隆起,后緣不呈鋸齒狀;成熟雄體背部為黑色或全身黑色,雌體為棕色,腹面略帶一些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四肢比較扁平。
生活習性
中華草龜屬水棲、也能上陸爬行動物。主要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及其它水域。白天多陷居水中 ,夏日炎熱時,便成群地尋找蔭涼處。性情溫和。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便把頭、四肢和尾縮入殼內。是雜食性動物,以動物性的小魚、蝦、螺、蚌、等為食。耐饑餓能力強,一個月不食也不致餓死。為變溫動物。水溫降到15℃以下時,即靜臥水底淤泥或有覆蓋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從11月到次年4月初,當水溫上升到15℃時,出穴活動,水溫18℃~20℃開始攝食。烏龜的生長較為緩慢,在常規條件下,雌龜生長速度為:一齡龜體重多在15克左右,二齡龜50克,三齡龜100克,四齡龜200克,五齡龜250~350克,六齡龜400克左右。雄龜生長慢,性成熟最大個體一般為250克以下。食譜螺、蝦、小魚等,烏龜食性較廣,玉米、小魚、蝦、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小蝦。
于中華草龜具有生長快、抗病力強、出肉率高、味道鮮美及較高的觀賞性等特點,特別是近年來野生中華草龜的數量減少,中華草龜的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故倍受養殖戶的青睞。
生長繁殖
中華草龜一般要到5齡以上性腺才成熟,10齡以上成熟良好。草龜的交配時間開始于4月下旬,時間一般是下午17-18時,在陸地上或水中進行交配。草龜在陸地上產卵,產卵期是5-8月。產卵前,草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爬至遠離岸邊較隱蔽和土壤較疏松的地方(土壤的含水量為5%-20%),以后肢交替挖土成穴(一般穴深10厘米左右,口徑8-12厘米),然后將卵產于穴中,產完卵再扒土覆蓋于卵上,并用腹甲將土壓平后才離去。草龜沒有守穴護卵的習性;它的另一個生殖特點是,卵子的成熟不是同步的。所以雌龜每年產卵3-4次,每次一穴產卵5-7枚。
人工繁殖草龜時,在交配期之前,先挑選出性已成熟的草龜,精心飼養,供應足夠的養料,尤其應多喂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飼料,以利于烏龜產生優良的生殖細胞;其次,在烏龜的交配期,將性已成熟且體質健壯的雌雄烏龜按1:1的比例合并飼養,讓其自然交配。在烏龜的產卵期,要注意保持飼養池的安靜以及水池外空地上沙土的適宜濕度,以便于雌烏龜順利產卵。最后應隨時收集龜卵,進行人工孵化,以便獲得較高的繁殖率,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