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娜,編輯:段倩倩,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站在馬冬的寵物醫院門口,目光所及之處就有三家同類型的社區寵物醫院。在深圳,寵物醫院在各大商圈的密集程度幾乎可以比擬沙縣小吃在二三線城市的分布。寵物經濟這門新興生意正在飛速發展,但市場自主定價亂象、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等質疑也隨之而來。
“醫生仿佛收費工具人”
“因為是領養的流浪貓,剛來的時候有些小毛病,一個月內花了大概3000塊醫藥費,我每個月的工資也就6000多元。”來自深圳南山區的許筠-化名表示,5個月前她在微博上領養了一只流浪貓“sasa”,至今在醫療、食糧等開銷上總共花了5000多元。
在許筠看來,寵物醫院“非常會坑錢”。她回憶,第一次帶著sasa到寵物醫院看病時,在做了兩項檢查后醫生判定sasa患有炎癥并配了消炎藥,全過程花費了大概200元。幾天后許筠再次到醫院,醫生懷疑sasa患有貓瘟,但做了四項檢查后仍判定為炎癥,并為sasa配了同樣的消炎藥,這次花費了許筠850元,而這兩次看診sasa的外在表現均為打噴嚏,“醫生仿佛是個工具人,只會推薦各種付費檢查,反正-寵物主看不見檢查過程,隨便他們搞。”
而另一個寵物主鐘淇-化名也認為許多寵物醫生會推薦許多“不必要”的檢查項目。
在一次帶自家的貓看病時,鐘淇在美團APP上團購了一個380元的檢查套餐,到了醫院后醫生又列出了不少額外的術前檢查項目,這需要繳納700多元,“我當時感覺醫院在坑我,就-跟醫生說你把不必要的項目通通劃掉,最后留下了一個術后消炎項目,套餐之外又補交了135元。”
自1985年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開設了小動物門診部以來,我國寵物醫院行業至今已經發展了30多年,而寵物醫院的醫療項目是否存在亂收費現象、寵物醫生專業能力究竟如何,這一直是大多數大眾存疑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救治自家寵物生命時,寵物主只能寄希望于寵物醫院,即使有再多不滿他們也得接受醫生的建議并乖乖繳費。
深圳市卡拉寵物醫院創始人兼深圳市寵物醫療協會副書記馬冬表示,寵物主是否愿意為寵物負擔醫療費用不僅與自身經濟能力相掛鉤,也受他們對寵物的角色認知和情感程度影響。
隨著寵物在家庭中的角色逐漸從“看家護院”轉變到“家庭成員”,寵物主在寵物身上的花費金額也快速增長,他們的付費能力與付費意愿都不容小覷。
根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中國單只寵物狗年平均消費已經達到6082元,同比增長9%;而單只寵物貓年平均消費金額為4755元,同比增長10.3%。
而高定價的寵物醫療項目就占據了寵物消費中的最大部分。新瑞鵬寵物醫院方向虎嗅大灣腹地透露,目前新瑞鵬門店醫療項目客單價就達到600多元,而寵物美容項目客單價為400元左右。
馬冬提到,卡拉寵物醫院一位顧客就二話不說掏出5萬元為寵物做了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如果是將寵物視作家庭成員,那我為家庭成員花費10萬甚至100萬元我都愿意。”
寵物醫院的醫生到底多專業?
盡管寵物主愿意買單,可寵物主還是有疑惑,寵物醫生的專業能力水平能否配得上如此高的醫療項目定價?寵物醫院是否存在亂收費現象?
事實上,寵物醫院與寵物店經常被大眾混淆在一起,而寵物醫院的進入門檻遠比寵物店要高得多。
寵物店只能提供寵物美容、售賣寵物食糧的服務,企業主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就能開業。但想要落地一家寵物醫院門店得辦理動物治療許可證,這要求寵物醫院的醫療環境和醫療設施配備達到相關標準,寵物醫院還得與3個持有執業獸醫證的醫生簽訂勞動合同,且職業獸醫證每年全國通過率僅為8%。只有這樣,寵物醫院才能提供打疫苗、醫療、售賣驅蟲藥等服務。
由此來看,市面上能真正達到寵物醫院落地標準的門店并不多,也有不少寵物店越級去做寵物醫院的生意,提供售賣寵物驅蟲藥、打疫苗等服務,但它們并非合規的寵物醫院。
深圳市卡拉寵物醫院創始人兼深圳市寵物醫療協會副書記馬冬告訴虎嗅大灣腹地,以上述標準來看,截至2020年9月深圳市寵物醫院僅有370家。
馬冬介紹,寵物到醫院后,醫生會先觀察寵物的病重程度,病情危重的寵物會馬上進行急救,否則就按照掛號、問診、檢查、治療的流程執行,而寵物是否需要做檢查、做哪些檢查項目、做哪些治療項目,這都由主治醫生來決定。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小病如感冒發燒流鼻涕只要買點藥吃,大病才需要上醫院,這是中國藥店非常多的原因,如今這種觀念也被“推已及人”到寵物身上,不少寵物主認為醫生完全可以按照醫療經驗斷診,“醫生看病,但凡有點經驗就知道大概有什么問題,可以開點藥給寵物吃,但他們卻可以用‘專業’做幌子,說一些有的沒的,推薦你做檢查才能確診,沒必要!”許筠說到。
馬冬解釋,其實哺乳動物的問題非常復雜,需要專業醫生予以診療,寵物醫生的醫療水平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知識和工作經驗積累的結果,并非只依據化驗結果就可以簡單斷診,高額的醫療費用也有一部分是為醫生的醫療知識所付費。
他舉例,如熟練操作CT核磁、X光等檢查項目的寵物影像醫生在行業內是稀缺資源,至少得有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有些人感覺拍個片是多簡單的事情,但沒有一定的從業經驗看片子怎么擺都不明白,生理結構解剖圖都畫不出來怎么把病看好。”
根據鈴鐺寵物與狗民網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寵物醫院發展報告》,我國寵物醫院從業人員學歷在專科及以下占據61.6%,而本科生則占據31.2%,研究生占據7.2%。從年齡來看,從業者以年輕人偏多,工作年限1~5年的占比達52.9%,而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僅占據20%。
然而,并非擁有越久從業經驗的寵物醫生就對小動物的治療越有把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寵物醫生所學習的相關專業為“畜牧醫學和藥學”,他們所受的專業教育以及持有的職業獸醫證都是針對“豬牛羊馬”等畜牧動物的治療知識,對于小貓小狗等家寵治療并未有過多涉及。直到今天,大部分高校仍維持現狀沒有改變。
但另一方面,醫生在寵物醫院治療過程中擁有過高的自主權,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過度醫療的現象。
當前,寵物醫生薪資構成大多是“底薪+提成”的形式。一家不愿具名的寵物醫院透露,寵物醫生的提成多少由當月門店的營業額高低所決定,且醫生的考核KPI也同樣以營業額是否增長作為衡量標準,“這導致行業部分醫生為了更高的收入出現過度醫療的情況,但大多數醫生還是站在專業醫療的角度去看診的。”該醫院的負責人表示。
為何會出現過度診療的現象?
過度醫療現象的發生,體現的是大多數寵物醫院艱難的經營現狀。
目前,我國寵物醫院主要包括社區醫院、專科醫院、中心轉診型醫院三種形式。社區醫院主要覆蓋門店所在位置周邊范圍的客戶,主要特點為服務好、客戶粘性高;專科醫院則要求醫療團隊在某一領域有非常強的專業能力,如寵物眼科、寵物牙科等;中心型醫院則為全科型,一般擁有大型寵物醫療設備。
在這其中,社區寵物醫院占據絕大部分。以新瑞鵬寵物醫院為例,在全國范圍內社區醫院達1000多家,專科醫院達300多家,而中心轉診型醫院僅為100多家。
首先是門店投資和經營的高額成本。以卡拉寵物社區醫院為例,單個門店前期資金投入在150~200萬元左右,這包括門店裝修、醫療設備和醫藥耗材采購等費用。在日常經營中,一家門店每個月需要20萬元成本,其中門店租金和水電為4萬元,員工薪資為9萬元,其余為醫藥耗材、營銷等費用。
從盈利模式上來看,寵物醫院主要通過寵物醫療與保健、寵物美容、寵物食品用品銷售三大服務以實現盈利。馬東提到,目前寵物醫院最大的營收來自于寵物醫療,而寵物美容服務和售賣寵物食糧坪效相對較低,被寵物醫院當作門店的引流手段。
一家不愿具名的寵物社區醫院透露,門店門診比例客單價為500元 ,手術醫療項目客單價為1000元左右,住院比例客單價則為1500元,門店月營收額在20~25萬元左右。以此推算,即使該門店維持每月5萬元的凈利潤,至少也得2~3年時間才能實現回本。
鈴鐺寵物與狗民網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寵物醫院發展報告》顯示,目前仍有14.2%的寵物醫院處于虧損狀態,即使是盈利的寵物醫院利潤率也不高,利潤在30%的寵物醫院僅占據21.8%。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從業者的涌入加劇行業競爭,寵物醫院之間打起了價格戰。部分寵物醫院會推出定價極低的醫療項目以吸引顧客,寵物醫院的利潤空間更是遭到擠壓。馬冬透露,有寵物醫院甚至推出25元的寵物疫苗項目,而這僅僅是一支疫苗的進價。
在此情況下,不少寵物醫院將門店營收壓力作為KPI轉移到工作人員身上,這不可避免地出現醫生過度醫療、寵物醫院亂收費等現象。同時,由于市面上的寵物醫療保險無法做到標的對象的唯一性,存在不少漏洞,且大多數醫療保險最低報銷金額都高達500~800元,醫生甚至會出現聯合寵物主騙取醫保報銷費的情況。
盡管大多數寵物醫院經營艱難且行業亂象叢生,但未來我國寵物醫療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19年我國城鎮寵物犬貓數量達到9915萬只,同比增長8.4%。盡管呈現著高速發展的狀態,但我國2019年家庭寵物滲透率僅有17%,同期美國這一數字達67%。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End
精彩的慢鏡頭視頻是這樣產生的?
相機高速旋轉369度的效果
關注虎嗅視頻號,發現世界新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