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提醒患者避免誤診漏診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在過去,養鳥幾乎是老年人的專利,清晨提著籠子到公園“遛鳥”,也是上海爺叔的社交方式。不過現在,年輕人和孩子也開始喜歡養鳥。他們熱衷手養鸚鵡,把鸚鵡當作寵物,從幼鳥喂到成鳥,把它們養得非常聽話,可以互動。3月以來,多地報道發現癥狀類似流感的患者,查到最后其實是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一些寵物主擔心:手養鸚鵡會感染鸚鵡熱嗎?
家里養了只八哥
“接觸鳥類的確會有感染‘鸚鵡熱’的風險,但這種疾病不算多,呈散發;另一個事實在于,不養鳥也可能由于接觸鳥類糞便、野生鳥禽等而感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最近幾天,市民老劉一直發燒,咳嗽得厲害。去醫院拍CT發現得了肺炎,吃了醫生開的經典藥物“頭孢”和“左氧”,不見效。咳得受不了,老劉來掛胡必杰的門診,胡教授查看CT片子后,隨口問道:“你接觸過鳥類嗎?”
老劉有點蒙,不過還是老老實實回答,家里養了只八哥。胡教授會心一笑,告訴他可能是“鸚鵡熱”。“醫生,我養的是八哥,鸚鵡熱跟我有啥關系?”“鸚鵡熱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由一種不典型病原體——鸚鵡熱衣原體引起。不光是鸚鵡,其他禽鳥類包括家禽和野生動物都可以攜帶、感染這種病原體。”胡必杰告訴他。為何讓“鸚鵡”背鍋,是因為這病最初多在玩賞鸚鵡的人群中發現,所以就叫“鸚鵡熱”,也稱鳥疫、鳥熱。果然,通過痰標本mNGS檢查,確診老劉得了“鸚鵡熱”。
鳥糞就是“元兇”
養鳥人士在清潔鳥籠、清理鳥糞、投喂飼料或撫摸愛鳥時,就有可能被感染。不過,也有人既不養鳥,也沒有接觸過禽類,就莫名其妙感染了。這種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人際傳播罕見。
一位老伯得了肺炎,病情較重,抗生素治療不起作用。在幫助老伯回憶的過程中,感染病科潘玨教授抓到一個細節,老伯曾在家中清洗空調,在管道里洗出了大量鳥糞。懷疑鳥糞就是“元兇”,一查,果然是鸚鵡熱衣原體感染。
截至目前,中山醫院感染病科確診過21例鸚鵡熱患者,其中不乏肺炎較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病例。
通過鳥類傳播的疾病不只有“鸚鵡熱”,還有隱球菌肺炎,也是一種常見疾病。早期沒有使用有效抗感染治療,部分患者病情進展快,容易轉為重癥,甚至出現“白肺”。“因此,保持警惕性是避免誤診漏診的關鍵。”胡教授表示,像老劉,用了兩大“常規武器”為何不見起色?這就是鸚鵡熱的特殊之處。一般來說,對于肺炎衣原體、支原體和軍團菌等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左氧氟沙星足夠應付。但不少研究結果表明,偏偏對部分患者鸚鵡熱衣原體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治療鸚鵡熱的首選藥物是四環素類抗生素,如“多西環素”,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確診鸚鵡熱,有賴于血清學和微生物學檢查。得益于微生物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宏基因二代測序,臨床醫生期盼的鸚鵡熱肺炎早期、快速、精準診斷,正在成為現實。
距離產生美
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后,潛伏期一般為1至2周。最常引起肺炎,表現為發熱、咽痛、咳嗽、呼吸困難,以及頭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樣癥狀。不過,相比一般細菌引起的肺炎,鸚鵡熱常伴有各種肺外表現,例如神經系統癥狀-頭痛、精神狀態改變、消化道癥狀-嘔吐、腹痛,肝功能異常,甚至可能并發心肌炎。
不過,胡必杰也說,家里飼養鸚鵡等,感染概率還是比較低的。只要做好日常消毒,保證環境干凈通風,避免鸚鵡染病,就可基本杜絕人類感染的風險。
如何預防鸚鵡熱呢?在清理鳥籠時戴好口罩及手套;接觸禽鳥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要徹底洗手;對可疑病鳥及時隔離;若出現臨床癥狀且有禽鳥暴露史,應及時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還有,在外游玩時,盡量不要近距離接觸野生鳥禽類-如鴿子等。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鳥類,建議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牢記一點——距離產生美。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