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常見的寵物蛇是什么蛇?你知道有哪些蛇是適合作為寵物蛇的嗎?所謂寵物蛇,一般都是經過人工培養的無毒蛇,性情溫和,對人的攻擊性很小。當然,除了價格不菲,大多還需要從國外訂貨。由于寵物蛇分為國產和進口,飼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當然,飼養時也要小心,以防被咬傷。下面澆花就為大家盤點最常見的十大寵物蛇品種,看看受歡迎的寵物蛇究竟有哪些鴨。
一、白化球蟒
白化球蟒是球蟒黑色素流失從而得到黃白兩種顏色的個體白化,白化球蟒的價格比普通球蟒高很多倍, 白化球蟒的幼體價格一般在3000至4000元左右。 球蟒個體能最大能長到1.8米左右(人工環境下,但是非常罕見)。球蟒系列當中有蜘蛛粉彩、焦糖象牙白、月光白(2種白都是藍眼)莫哈維等等;其中蜘蛛是最便宜最常見的變異。
1、基本介紹
白化是隱性基因,所以白化(Albino)與普通球蟒繁殖的子一代就是含隱性基因的個體(Het Albino)。子一代(Het Albino)與子一代之間繁殖,得到白化(Albino)的幾率是25%,得到普通球蟒的幾率也是25%,得到含白化基因(Het Albino)的幾率是50%。
也就是:Aa+Aa=Aa或者AA或者aa,其中aa就是白化了。
如果是子一代與白化繁殖的話,得到白化(Albino)的幾率則是50%,得到Het Albino的幾率也是50%。Aa+aa=Aa或者aa。如果Het Albino與普通球蟒繁殖則不會有白化個體產生。
而如果白化與白化繁殖的話,得到的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白化了。
2、生活習性
在飼養中,球蟒在最初的三年中可以每年長一英尺,并在三至五年中成為成年的個體。曾有記錄,最長命的球蟒整整活到了48歲。雌性的球蟒每次會下4至10枚蛋,并且會一直盤住它們,直到它們孵化。在三個月的孵化期中,她不會離開,也不會進食。
球蟒在蟒蛇科中屬于較小體形者,一般成體約1米以上,最大約達2.2米左右。經過適當的喂養,他們的身體的橫折面會變成精細的圓形。像其他所有的蟒類和蚺類,他們也會有后肢的殘留物。這一殘留的后肢出現在肛門的兩旁,雄性球蟒的殘余后肢比雌性長,雄性球蟒的頭也比雌性的小。
球蟒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喜暖怕冷。25-30度為其最佳溫度。在此溫度范圍內球蟒攝食、生長正常。當溫度低于24度時,攝食減少,少動。當溫度低于15度時停止攝食,并較易患病。10度以下就有死亡的可能。
為了便于在夜間狩獵,球蟒的眼睛十分適應黑暗的環境。另一個器官可以幫助球蟒在夜間獵食的就是“熱源感應器”,它位于嘴的邊緣。這些器官有助于在黑夜尋找食物。當他用高速的動作、倒生的牙齒咬住獵物后,他立刻快速的把獵物纏繞,直至獵物死于窒息。然后整個獵物吞下。
二、黃金蟒
黃金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為脊索動物門,是緬甸蟒蛇的白化突變種,是一種十分稀少的變異品種。黃金蟒的成體可以長到約7米長。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北部。
1、基本介紹
黃金蟒于1981年被美國人發現,到1983年穩定繁殖量產,已遍及世界各地。歐、美國家作為寵物合法化飼養。
事實上黃金蟒獨特的金黃色外表,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緬甸蟒蛇的白化突變種,也就是說,黃金蟒本身就是一種病態,有點類似人的白化病,在野外的黃金蟒如果有機會與另一條黃金蟒交配,就會將它獨特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但是這種幾率十分小,因而黃金蟒十分難得。
2、形態特征
黃金蟒成體長度通常在5~6米,最長可以達7米,并且雌性體型比雄性龐大。其通體金黃并有白色不規則紋路,鱗片滑順,頭頂具有大鱗片以及熱感頰窩。黃金蟒和其它蛇類一樣四肢全部退化,只有尾部留有很小的殘肢;雄蛇交配時用殘肢刺激雌蛇完成交配。
3、生活習性
黃金蟒的外表雖然很嚇人,其實性格很溫和,黃金蟒發脾氣時,會發出“嘶嘶”的聲音。
黃金蟒以鳥類和哺乳動物為食。黃金蟒進食的過程看起來有些殘忍,通常把大白鼠放進去后,蕭金蟒就會用身體把它卷起來用力纏,直到把大白鼠的骨骼都撞斷,變成一個肉團,它才慢慢地開始享用。有的時候被它生吞下去的大白鼠,在它的身體里還會輕聲叫喚兩聲。黃金蟒主要以老鼠、兔子等活體哺乳動物為食物,所以飼養者在準備養黃金蟒前,要想好自己是否能接受這種血腥殘酷的進食方式。
4、飼養方法
①最好選擇可以有效防止蛇逃走的、容易消毒的、沒有尖銳突出物的,并且通風保溫的容器,可以在網上購買大一點的爬寵飼養箱。
②黃金蟒對室溫是有要求的,要保持溫度在26攝氏度到33攝氏度之間才能健康成長,所以加熱墊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用陶瓷燈或者風熱加熱裝置。
③黃金蟒一般每3到6周就會蛻皮一次,如果身上有舊皮沒蛻干凈,需要把它放到水盆里用30攝氏度的溫水給它“泡澡”。飼養箱里需要放一個小水盆,讓寵物蛇可以自由飲水。
雖然很多人覺得蟒蛇很可怕,但是只要保持足夠的清潔,按時喂食物,了解它的習性,它也可以是個很好的寵物.
三、球蟒
球蟒Pythonregius)生活于中非和西非,從塞內加爾到烏干達,從草原到樹林,他們在樹上與在地上同樣感到舒適。他們喜歡微弱光線的環境,在黎明和黃昏,他們會變得活躍。在歐洲,他們被稱呼為“皇蟒”,而在美國就用“球蟒”這一稱呼,這是因為當他們感到緊張的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身體卷縮成一個很緊的球,并把頭穩固的藏在中心。像很多其他蟒類一樣,球蟒也是一種溫和的蛇類。
1、基本介紹
球蟒為卵生,每年夏季產卵4-10枚。大部分雌性球蟒有護卵習性。孵化期一般不超過60天。產卵及孵化期畏人,應避開外界刺激。期間攻擊性增加。人工馴養下孵化率一般可達80%。
球蟒在蟒蛇科中屬于較小體形者,一般成體約1米左右,有些個體會達到1.5米,現有最大標本1.82米。經過適當的喂養,他們的身體的橫折面會變成精細的圓形。像其他所有的蟒類和蚺類,他們也會有后肢的殘留物。這一殘留的后肢出現在肛門的兩旁,雄性球蟒的殘余后肢比雌性長,雄性球蟒的頭也比雌性的小。
球蟒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喜暖怕冷。32-33度為其最佳溫度。在此溫度范圍內球蟒攝食、生長正常。當溫度低于24度時,攝食減少,少動。當溫度低于28度時,較易患病。25度以下就有死亡的可能。
當溫度低于70F時,球蟒開始絕食,同時就進入發情、交配的階段。在非洲,球蟒的繁殖期是在12月至第二年的1月,球蟒通常二至三年才發情一次。在交配和受精之后,雌蛇會下4至10個蛋,這要根據個體大小、情況而定。產卵后,雌蛇有護卵的行為,她用身體盤繞著卵,并會時刻進行放松和繃緊身體的動作。
雌蛇在這三個月的孵化期里面是會絕食。如果雌蛇是健康的,護卵的過程是不會對她的身體產生消極的作用,但如果雌蛇并不健康,她可能會變得更加虛弱,并且誘發其他的疾病。
為了便于在夜間狩獵,球蟒的眼睛十分適應黑暗的環境。另一個器官可以幫助球蟒在夜間獵食的就是“熱源感應器”,它位于嘴的邊緣。這些器官有助于在黑夜尋找食物。當他用高速的動作、倒生的牙齒咬住獵物后,他立刻快速的把獵物纏繞,直至獵物死于窒息。然后整個獵物吞下。
2、飼養方法
環境:
①箱子:整理箱等(注意通風)(有很多新手喜歡木箱這是錯誤的,受潮發霉沒安全感不好加熱)
②墊材:最常用的的報紙,也可以用尿不濕。
③水盆、躲避:水盆只要不被球蟒打翻,躲避是給剛到家未穩定狀態的球用的,如已經完全適應環境的可以不使用躲避。
溫度:
①最佳溫、濕:球的最佳溫度在32~33,濕度60%左右就可以了。夏天時若房間溫度高于33°,則建議換個地方,但是絕對不能放空調房。
②冬天加溫:加溫可以使用加熱墊、地熱膜。
四、奶蛇
是一種美國本土蛇類,當然也就成為美國蛇類業者的培育對象。在寵物蛇市場上也是很熱門的種類,與王蛇,玉米蛇形成游蛇科,也就是黃頷蛇科的鐵三角,都是寵物市場上不能或缺的重要角色。嚴格來說,這幾種游蛇類對人類都有益處。因為它們可以控制老鼠的數量減少農作物的損失。
1、基本介紹
奶蛇是市場上比較熱門的一種游蛇(另外還有王蛇跟玉米蛇,他們都被稱為玩具蛇),之所以稱為奶蛇,是因為這種蛇經常在牛棚里出現,被人誤傳為喝牛奶,其實它是吃牛棚里的老鼠。雖然絕大多數的奶蛇都是以紅黃黑三色作為基本體色,只在排列順序上有所區別,但由于分布地域極為廣闊,造成不同地區間的種類在體色上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所差異,因此在生物學上以地域性差別為標準的。
絕大多數的奶蛇都是以黑白紅三色形成基本體色,只是排列組合上有所差異,要清楚辨識是有點難度的。而相對于其他兩種游蛇類比較不同的是:奶蛇的野生個體本身就具有許多不同的體色差異,而每一種體色也都是一個亞種,因此奶蛇的亞種多達40種以上;一般學者比較傾向以地域性的分別來歸納亞種,這樣至少也有25種以上;奶蛇實際上也是王蛇的同屬親戚,因此有時候與王蛇是比較容易混淆的。
2、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墻,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3、飼養方法
飼養奶蛇的方式與王蛇,玉米蛇差不多,只要有鞋盒大小的空間就足夠容納一條小蛇。加上一個水盆,和一個窩就可以了,底材以木屑或報紙撕條都很適合,冬天可在飼養缸底部加一片加溫墊保持適當的溫度。每周更換一次底材和餵食一次,日常照顧是比較簡單的。食物則以老鼠為主,大小與蛇身最粗的尺寸一樣就可以。
五、玉米錦蛇
玉米錦蛇(學名:Pantherophis guttatus ),是游蛇科,錦蛇屬肉食類動物,有2亞種。體長80~120厘米,顏色很多,通常都是紅色的而且伴有橙色的鞍形標記,擁有各種各樣的色彩變化,從熒光橙到灰色、灰褐色、土黃色、紫色都有。因身上有鑲黑邊的紅或紅褐色斑紋,腹部有濃淡相間的方格狀斑紋,所以又叫做“玉米蛇”。
1、基本介紹
玉米錦蛇原產地為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在美國、墨西哥、巴哈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地都有發現。棲息于干燥林地,沼澤,農田等地。獨居生活,黃昏及夜間覓食活動。溫順無毒,壽命可達20多年,是具有觀賞性的寵物蛇。玉米錦蛇保護等級為無危。
2、形態特征
全長80~120厘米,最長可達182厘米。千變萬化的顏色和花紋是它最為吸引人的地方。玉米蛇大部分都有一個以上的隱性基因,這使得它們擁有高度易變的顏色和樣式。通常可見到灰色、灰褐色至土黃色、橙色等。以這些顏色為底色,上有鑲黑邊的紅或紅褐色斑紋。腹部上有濃淡相間的方格狀斑紋,尾部腹面位置則呈直條紋狀。部分灰色的個體,在腹部有黑色的方格花紋。
3、生活習性
獨居生活,半樹棲性,黃昏及夜間覓食活動,清晨時分曬太陽以調節體溫,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為冬眠期。玉米錦蛇的食物包括小型嚙齒類、蜥蜴類、蛙類、小型鳥類、魚類以及鳥蛋,年幼個體則主要以昆蟲為食。合適溫度: 21~32℃ ;相對濕度:75~80% 。
4、生長及分布
玉米錦蛇是美國特有的物種,原產于美國東部和東南部。范圍延伸到南部新澤西、馬里蘭、和肯塔基州南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南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州南部和南部佛羅里達州。在美國、墨西哥、巴哈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地都有發現。
5、飼養發法
如果家中的空間有限,可選較小體形的玉米蛇,飼養箱要能通風,箱子內放上食盆和水盆、鋪上沙土,水盆里的水一方面是供它飲用,另一方面是能讓它整個身體浸到水里。蛇是很愛干凈的動物,只要水盆里有水,它們就會把自己弄得干干凈凈。箱內可放置枯木、人造草皮或者報紙、可匿藏的石洞等,預備枯枝備其脫皮時使用。
六、赤鏈蛇
赤鏈蛇(學名:Lycodon rufozonatus)是游蛇科白環蛇屬的中小型無毒蛇。攻擊性較強,在受到威脅時頭常縮成近似三角形,且體色鮮艷因此常被誤認為是毒蛇。吻較前突且寬圓。頭較寬且甚扁,與頸可區分。頰鱗1枚,細長。頭背黑褐色,鱗溝紅色。枕部具倒“V”形紅色斑。體、尾背面黑褐色,具約等距排列的紅色橫斑。頭、尾腹面污白色,腹鱗兩側散布少數黑褐色點斑。
1、基本介紹
赤鏈蛇由Cantor在1842年根據中國浙江舟山的標本描述命名。曾被劃分在鏈蛇屬Dinodon,2013年Siler等人建議將鏈蛇屬并入白環蛇屬Lycodon,因此赤鏈蛇的拉丁學名改為Lycodon rufozonatus。由于已有慣用中文名,為避免對非專業人士造成困擾,中文名保持不變。
2、形態特征
體尾背面黑褐色,有約等距排列的紅色窄橫斑51~87+12~30個,橫斑寬占1~2枚背鱗長,在體側第五行背鱗或第六行背鱗處分叉達腹鱗;頭背黑褐色,鱗溝紅色;枕背具倒“V”形紅色斑;頭腹污白色,散布少數黑褐色點斑。體、尾腹面污白色,腹鱗兩側散布黑褐色點斑。
3、生長與分布
赤鏈蛇分布于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中國、越南、老撾、琉球群島和日本對馬市。在中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臺灣、香港、澳門、遼寧、吉林、江西、黑龍江、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福建、云南、海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4、生活習性
食性極為廣泛,有魚類、蛙類、蜥蜴、小型哺乳動物、蛇類、鳥類等。多于傍晚或夜間活動覓食。遇到敵害時頭常縮成近似三角形并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并發起攻擊,野生性情個體較兇猛。赤鏈蛇遇到蟾蜍等獵物會先用像匕首一樣的位于口腔中后部的大切割齒,刺破蟾蜍的氣囊“放氣”,然后慢慢吞下。
5、價值及其他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赤鏈蛇達氏腺的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后毒牙類毒蛇的認識。不僅虎斑頸槽蛇和赤鏈蛇,其他如頸棱蛇、赤鏈華游蛇、雙全白環蛇等,經解剖發現均有達氏腺。通過研究赤鏈蛇毒器的大小和著生位置,并測定它們的離體毒腺產毒量,為蛇傷判斷、蛇傷防治及豐富毒器的生物學知識提出基礎實驗數據。
對于赤鏈蛇是否為毒蛇,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例如《本草綱目》記載:“赤楝,紅黑節節相間,儼如赤楝、桑根之狀,不甚毒。”其概念提出較為模糊,認為其有毒但毒性不大。經解刨研究發現赤鏈蛇上唇鱗皮下發現毒腺 (達氏腺) 。 但其上頜齒最后2枚雖呈刀刃狀,但無溝也無管,不與毒腺相連,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毒牙。
七、烏梢蛇
烏梢蛇(學名:Zaocys dhumnades)是游蛇科、烏梢蛇屬動物。俗稱烏蛇、烏風蛇、黑風蛇、劍脊烏梢蛇等。全長可達2.5米以上。體背綠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頭頸區別顯著,吻鱗自頭背可見。在中國棲息于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米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常在農田或沿著水田內側的田埂、菜地、河溝附近下爬行;行動迅速,反應敏捷,善于逃跑。
1、基本介紹
烏梢蛇是游蛇科的一種無毒蛇。該蛇背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達體中部后漸消失。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山灌叢,常見于路邊草叢和稻田中,有時也到家園附近活動。行動極為敏捷、喜在水中游泳、描食、食物中包括魚類、蟒類、鱗翅白幼蟲和金色卵生,每年6—7月產卵。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范圍的通知》,對烏梢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于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2、形態特征
烏梢蛇全長可達1500毫米以上。頭與頸區分顯著;瞳孔圓形;鼻孔開口于前后兩鼻鱗間;吻鱗從頭背面可見,寬大于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2/3;前額鱗短于額鱗,額鱗長幾乎等于從它至吻端的距離。半陰莖不分叉,外翻球狀,基部為刺區,有數枚并列大刺,遠端為小乳突型萼區。
體色背部綠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背脊有兩條縱貫全身的黑線,黑線之間有兩行鱗寬的淺黃褐色縱紋頗為明顯。體之前段背鱗后緣色黑,前段腹鱗多呈乳黃色或土黃色,后段由淺灰黑色漸變為淺棕黑色。幼體背部多呈灰綠色,黑色縱紋貫穿軀尾。
3、生長與分布
在中國,棲息于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米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垂直分布范圍在海拔50-1570米范圍內。
4、生活習性
烏梢蛇常在農田(高舉頭部警視四周)或沿著水田內側的田埂、菜地、河溝附近下爬行,有時也在山道邊上的草叢旁曬太陽、在村落中發現(山區房屋邊的竹林)。行動迅速,反應敏捷,善于逃跑。性溫順,不咬人(和很多蛇類一樣,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時過度驚嚇時不得已咬人)。
烏梢蛇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很敏感,多喜暖惡寒。氣溫回升到20℃左右時,便出蟄活動覓食,并隨著氣溫的升高,活動更加頻繁。在24℃~32C的溫區內,相對濕度越大,其活動越盛,出沒覓食的時間越多。隨著氣溫的下降,其活動逐漸減少,當氣溫降到15℃以下時,即停止活動,開始尋找合適的環境進入冬眠。經觀察,在中國重慶市南川地區,烏梢蛇在4月中下旬開始出蟄活動,7~9月份為活動高峰期,10月下旬入蟄冬眠。活動期與冬眠期幾乎各占一半。
烏梢蛇喜食蛙類鼠類,也兼食魚類及昆蟲等活體動物。有追逐取食習性,主要采食活物,一般不吃死物。在缺食饑餓的情況下,也取食少量死物。烏梢蛇耐饑力較強,可以幾個月不進食也不致死亡。
八、翠青蛇
翠青蛇(學名:Cyclophiops major )屬于游蛇科,翠青蛇屬,全長1000毫米左右,身體綠色,吻端窄圓,鼻孔卵圓形,瞳孔圓形,背平滑無棱,僅雄性體后中央5行鱗片偶有弱棱,通體15行。半陰莖不分叉;精溝不分叉,精溝外翻態走向為稍外斜到頂,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陰莖外翻態近柱形。卵呈卵圓形,橙黃色,幼蛇身體帶有黑色斑點。
1、基本介紹
多活動在耕作區的地面或樹上,其活動海拔高度為200-1700米。翠青蛇性格極其溫柔,通常不會主動進行攻擊。夜伏晝出,主要于白天活動,夜晚則在樹上睡覺;平時行動緩慢,但遇到驚嚇時會迅速躲避逃跑,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蟲。分布于中國、越南和老撾。
2、形態特征
平均體長75-90厘米,最大可達120厘米。身體背面草綠色,下頜、咽喉部及腹部黃綠色,下頜邊緣及頷溝有綠色斑點。
多活動在耕作區的地面或樹上,或隱居于石下, 也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次生林。 垂直分布海拔最低200米,最高1700米。
3、生活習性
翠青蛇喜潮濕環境,活動適宜濕度為70%-80%,適溫為22-27℃。 主要于白天活動,出沒于草叢與郊區道路,或是較陰濕的樹林內,夜間則常蜷伏于竹林或是蕨類葉面上。
一般行動緩慢,但遇到驚嚇時會迅速躲避逃跑,害怕一切不明物體。其性格溫柔,平時不主動進行攻擊,但會通過用力蠕動和排便進行自身防衛。蛻皮期通常為每年的6月左右。平時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蟲的幼蟲。在攝食后其活躍程度會大幅降低,并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4、生長與分布
該種分布于中國、越南及老撾。其在中國非常普遍,包括安徽、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陜西、上海、四川、臺灣、香港、浙江等。 越南境內分布于老街、高平、永福、河西、廣平。在老撾北部也有分布。
5、飼養方法
飼養翠青蛇,以透明的蛇類飼養箱為最佳。如果沒有,可自制或用透明有機玻璃容器代替。飼養前可先在箱內鋪上一層沙土,栽種適宜室內生長的植物或花草,給蛇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飼養箱最好擺放在比較僻靜的地方,防止人為干擾。
翠青蛇的食物包括蚯蚓和各類昆蟲。剛購買回的翠青蛇,為引誘其進食,可將蚯蚓或其它食物的皮弄破,用食物體液的氣味吸引蛇。蛇吃飽后,可連續幾天不進食,最好每次不要喂飽,但要堅持定時飼養。
翠青蛇和其它蛇類一樣,喜歡陰涼潮濕的環境。夏天當氣溫高達30℃以上時,就必須采取防暑降溫措施,除了將飼養箱移至較陰涼處之外,最好在箱內裝上微型電扇和霧化水裝置。既可散熱降溫又可增加濕度,有利于蛇的生長發育。
九、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游蛇科、錦蛇屬動物。為體形較大的無毒蛇;頭長;吻鱗寬超于高,從頭上可以看到;鼻間鱗長小于寬,其間溝為前額鱗間溝的1/2或1/3;前額鱗長大于寬;額鱗盾狀,長大于寬,其長大于其與吻端的距離,頂鱗大于額鱗。體灰色或黃綠色,眼后有一黑色短縱紋,體背前段有窄的黑色梯狀紋,體側后段有2條寬的黑色縱紋直至尾尖,體后段腹鱗兩側各有1條小的黑色縱紋向后伸至尾尖。
1、基本介紹
黑眉錦蛇常在房屋內及其附近活動,善攀爬,有時在屋檐及屋頂出現;草地、田園、丘陵亦有其蹤跡。吃鼠類、麻雀及蛙類。卵生,生命力較強。受驚時即豎起頭頸部作攻擊姿勢。分布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包括臺灣島)和琉球群島,向南至蘇門答臘島(印度尼西亞)和婆羅洲。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范圍的通知》,對黑眉錦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于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此外,黑眉錦蛇還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為湖南省重點保護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2、形態特征
黑眉錦蛇為體形較大的無毒蛇。頭長。吻鱗寬超于高,從頭上可以看到。鼻間鱗長小于寬,其間溝為前額鱗間溝的1/2或1/3。體背土灰色或棕灰色,眼后有兩條明顯的黑紋延伸至顳部,如黑眉狀。體背前段有窄的橫行黑色梯狀紋,前段明顯,體后段逐漸消失,體側和腹鱗兩側有4條黑色縱紋,從體中段開始伸至尾尖。腹部灰白色或淡灰色,腹鱗兩側具黑色塊斑。
3、生活習性
黑眉錦蛇常在房屋內及其附近活動,善攀爬,有時在屋檐及屋頂出現;草地、田園、丘陵亦有其蹤跡。此蛇雖是無毒蛇,但性情較為粗暴,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能豎起頭頸,離地20-30厘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
吃鼠類、麻雀及蛙類。黑眉錦蛇攝食多以游蕩方式覓食,經常在小動物出沒的地方游動,捕食率特別高,只要小動物從其附近經過就有命喪蛇腹的危險。當外界氣溫升至24-31℃時,其捕食旺盛,活動較頻繁,也變得兇猛許多。
4、生長與分布
黑眉錦蛇分布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包括臺灣島)和琉球群島,向南至蘇門答臘島(印度尼西亞)和婆羅洲。俄羅斯普里莫爾斯基地區有未經證實的分布記錄。在中國分布范圍一直向北延伸至長江流域,但已被中國進一步向北引入,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陜西、西藏、四川、云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遼寧和臺灣。
5、價值其其他
①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為湖南省重點保護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易危(VU)。
②保護措施: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范圍的通知》,對黑眉錦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于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③生態價值:黑眉錦蛇善于捕食鼠類,對滅鼠害有利,應防止濫捕。
④藥用價值:黑眉錦蛇是制備蛇酒和五蛇膽原料之一,供藥用;蛇蛻也供藥用。【性味歸經】味甘、咸,性平。入肝、腎經。功能主治:解毒、祛風、殺蟲、明目。治風癩、頑廯、惡瘡、關節痛、猁犬傷、驚癇、喉痹、目翳紅腫等。
十、玉斑錦蛇
玉斑錦蛇屬于游蛇科,別名美女蛇,已改名,玉斑麗蛇。全長可達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頭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幾十個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邊緣黃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錯排列著黑橫斑。
1、基本介紹
生活于丘陵山區林地,捕食蜥蜴和鼠類,卵生,無毒。廣布于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是北京地區稀有種類,僅在密云和懷柔云蒙山區、海淀香山櫻桃溝部分地區有少量發現。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馬河流域比較常見。多見于山區森林以及常棲息于山區居民點附近的水溝邊或山上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舟山群島。
2、外形特征
全長1 m左右,尾長約為全長的五分之一。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6~11個約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黃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長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斑。頭背部黃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疊斑紋。
3、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平原山區林中、溪邊、草叢,也常出沒于居民區及其附近。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也有吃蜥蜴的報道。
4、生長與分布
玉斑錦蛇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和中部,在此范圍的附近省份也有少量分布。(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
它們棲息在海拔300~1500 m的開闊平原山區林中、溪邊、草叢、巖石堆上的灌木叢中。最早以為它們僅生活在山地,但后來在山地的低海拔處,甚至在農田里也有發現。海拔300~1500 m的平原山區林中、溪邊、草叢,也常出沒于居民區及其附近。
5、價值及其他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玉斑錦蛇被河北列為省重點保護動物,北京市列為一般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