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家鄉新事 | “田秀才”多了,才能多打糧

      轉自:大眾日報

       

      轉自:大眾日報

      這幾天,山東省臨邑縣翟家鎮翟家村中心街集市上好不熱鬧,大家都在忙著“備年貨”,可段希林卻在“備肥料”。“玉米年前都要賣掉,還得為開春后的小麥田管做足準備。”在滿倉黃澄澄的玉米旁,他眉開眼笑。650畝的地取得高產,糧食價格也好,讓今年的春節格外透著喜氣兒。

      2022年是德州市“噸半糧”產能創建的第一年,114萬畝“噸半糧”核心區中半數以上糧食畝產過“噸半”,德州創出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段希林的地塊就在其中,且獲得德州“糧王大賽”的“總糧王”,測產地塊實打小麥畝產839.2公斤、玉米畝產1031.2公斤,刷新了德州市糧食單產紀錄。“不僅有獎金,還有榮譽,這是對我種糧技術的認可。”57歲的段希林種田半輩子,現在越來越重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噸半糧”產能創建以來,他跟著各級農業專家學到了不少增產新知識。

      之所以想讓自己的種糧技術得到認可,是因為除了種地外,他還是翟家鎮為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理事長,為全鎮56個自然村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農業技術更新快,講清楚其中的道理,推廣起來,才會打消大家的顧慮,好技術才能更快、更好落地。”段希林說。

      合作社旁便是他家的麥田,放眼望去,麥苗成壟成行,大部分已完成首次分蘗。一般人看來,這塊地的麥苗并不“壯實”。“這是典型的‘兩葉一心’,但你看,接近根部的分蘗節有突起,開春后分蘗成穗肯定沒問題。”段希林拔起一株麥苗,剝開層層“外衣”,向記者解釋,“冬長根、春長身。上凍前噴了植物生長調節劑,也采取了‘控旺’舉措,這會讓根系更健壯。”這一高產“門道”是他從德州市農科院正高級農藝師趙同凱那兒學來的,去年已實踐過,很管用。

      “‘田秀才’多了,才能多打糧,也就有越來越多的耕地能實現‘噸半糧’。”段希林說。最近一段時間,他還給周邊的種糧大戶打電話,囑咐大家正月十四以后,只要有能濕地皮的降水,弱苗地塊每畝撒上10至15公斤的硝酸銨鈣,實現促弱轉壯。(張雙雙 鄧靜 張佳君)(完)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