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成都日報
1月21日20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播出,于蕾擔任總導演,鄒為擔任副總導演,任魯豫、撒貝寧、尼格買提、龍洋、馬凡舒、王嘉寧擔任主持人。晚會以“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國,日新月異的更美好生活”為主題,薈萃歌舞、戲曲、相聲、小品、武術、雜技、少兒等類型節目,整臺晚會風格清新,節奏明快,在開心信心、奮進拼搏的氛圍中,陪伴全球華人開開心心過大年。
氛圍感與人文并重
融合創新突破界限
兔年央視春晚總導演于蕾表示,“每一年總臺春晚都是整個中國民眾生活的寫照,希望今年春晚也能是2022年百姓情感的濃縮,同時能給大家生成面對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2023年總臺春晚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從真實生活中,從世界各國璀璨的文明中攫取元素,輔之以現代藝術手法和光影技術,創新演繹音樂、舞蹈、武術等多樣態題材內容。
從煙雨江南碇步橋邊的曼妙舞姿到千年古剎嵩山少林的《演武》,從福建“南音”的古樂流芳到絲綢之路上的一帶繁花一路歌,今年春晚舞臺以充沛的自信,盡展中華文明的風采。
從快遞小哥到醫護人員……今年春晚將目光更多投向身邊人、平凡事和樸素情,引發觀眾的共情共鳴。各行各業的群眾代表走上春晚舞臺,唱出振奮人心的和聲,唱出新征程上的生活交響。
歌舞類節目令人眼前一亮,既有質樸真情的舒心曲,也有清新雅致的“田園詩”。《遠征》《未來我來》《青春向太陽》等歌曲高亢悠揚,給人以力量。《一帶繁花一路歌》以國際化的元素,展現文明交流互鑒帶給各國人民的喜悅與歡欣。《綠水青山》《家園》《我的家鄉》清新雋永,用歌聲禮贊大美中國。
融合創新節目在兔年春晚中頻頻閃現。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從自然萬物、天地四時中追尋中國傳統色彩,如詩如畫,一展滿庭芳華。創意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利用VR三維繪制等總臺新技術,讓上古神獸“走出”文獻古籍,和現代生活中的孩子們奇妙相遇。微電影《我和我的春晚》,講述了普通觀眾和春晚感人的故事。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融入時代表達,以世界級非遺“南音”為底色的歌舞《百鳥歸巢》讓流行音樂與文化遺產邂逅碰撞。舞蹈《錦繡》從國之重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中汲取靈感,依托千年織錦的瑰麗,舞出中華文明的風采。
創下多項“首次”
“藝術+技術”融合創新
今年春晚的舞臺還創下了多項“首次”,春晚首支定制歌曲、首次牽手電影藝術、大量運用4K/8K、AI、XR等新技術。
今年一部聚焦普通人春晚故事的微電影《我和我的春晚》首次登上春晚舞臺,這是春晚創辦以來第一次牽手電影藝術。《我和我的春晚》創意靈感取材于春晚劇組多年來收到的無數觀眾來信。以敘事藝術和光影魅力講述一名普通觀眾圓夢春晚的故事,折射出春晚陪伴廣大觀眾一起過年的珍貴記憶。
此外,今年春晚在技術創新應用上實現了多個“首次”:首次實現“8K超高清+三維菁彩聲”春晚直播;首次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8K超高清攝像機參與春晚攝制;利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創的智能伴隨技術實現高清/4K/8K版春晚同步制作;首次采用三維菁彩聲制作春晚音頻信號,最大程度還原春晚現場的音效,打造身臨其境的效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牽頭研發的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也首次在春晚舞臺上亮相,觀眾可實時欣賞到VR畫師繪制三維影像的生成過程。
在手機端、移動端觀看體驗的創新上,記者了解到,今年春晚增至8個專用豎屏拍攝機位,首次使用花絮鏡頭和分屏技術,運用雙人斜分、橫豎快分、三分、四分、五分等分屏效果,更多視角、更多細節,為觀眾帶來沉浸感十足的觀看體驗。
四川元素豐富
川籍藝人閃耀歌舞類節目
今年春晚,從開場表演到歌舞演出,四川元素豐富多彩。開場表演《花開種花家》中,來自大涼山喜德縣中壩村果果合唱團的孩子們以清澈、稚嫩、充滿歡樂和希望的歌聲送上了新年祝福。
果果合唱團由央視總臺2020年派駐到四川大涼山喜德縣任中壩村第一書記的劉超帶領組建。2021年,劉超曾帶領合唱團的孩子們登上央視秋晚的舞臺,與李宇春暖心合唱《和你一樣》,將脫貧的喜悅唱出了大山。劉超說,為了讓孩子們能夠上春晚,她從去年春節前,就開始向央視總臺提交申請。確認可以出演后,2022年12月,果果合唱團的10名隊員來到了北京,每個人都為了這個夢想的舞臺全力以赴、精心排練。
不只開場舞臺,今年春晚眾多歌舞節目中也不乏廖昌永、郁可唯、譚維維、王錚亮、阿蘭、霍勇、楊恩又等川籍藝人的身影。
廖昌永和郁可唯合唱歌曲《遠征》,高亢悠揚,振奮人心;霍勇獻唱《夢在春天如愿》,王錚亮參與演唱歌曲《跟往事干了好幾杯》,阿蘭獻唱《我的家鄉》。
來自成都的小演員、電影金雞獎史上提名年齡最小的最佳女主角楊恩又在創意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中飾演“神獸”——白澤,與麒麟、貔貅、鳳凰等上古神獸形象一同唱響春天的歌曲,節目利用VR三維繪制等新技術,年輕的視覺設計團隊以《抱樸子》《史記》等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記載和故宮等古代建筑元素遺存為原型,創造出白澤、麒麟、貔貅等上古神獸形象,它們與同樣活潑靈動的孩子們共同唱響無窮的想象力,迸發出傳統與時代融合的蓬勃活力。
川籍歌手譚維維獨唱歌曲《百鳥歸巢》,以世界級非遺“南音”為底色的《百鳥歸巢》讓流行音樂與文化遺產邂逅碰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千年傳承魅力。南音有中國音樂活化石之稱。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音其實也和成都有著密切聯系,南音因其始祖為孟府郎君,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郎君樂”,南管樂者祀奉的樂神,便是后蜀皇帝孟昶。
此外,舞蹈節目里也有和天府文化密切相關的元素。選段自舞劇《五星出東方》的舞蹈《錦繡》中,“漢錦”舞段驚艷亮相,磅礴氣勢一展大漢威儀,再現傳奇國寶文物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傳奇魅力。北大教授齊東方等專家研究認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很有可能來自蜀地成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盧星宇 圖據央視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