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產糧之余賣“碳匯” 四川首個高標準農田碳匯開發項目落地崇州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吳憂
      一塊良田,除了產糧,又多一種增收方式。1月16日,四川首個高標準農田碳匯開發項目在崇州落地。崇州市農業農村局與四川能投氫能產業投資有限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吳憂

      一塊良田,除了產糧,又多一種增收方式。1月16日,四川首個高標準農田碳匯開發項目在崇州落地。崇州市農業農村局與四川能投氫能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啟動當地高標準農田碳匯開發,將溫室氣體減排量認證成為碳減排指標,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當量12萬噸,可以實現交易收入500萬元。

      吳憂 攝影

      “很多人認為農業天然就是低碳環保的,其實不然。”四川能投氫能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屬公司,四川能投雙碳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翔解釋說,水稻生長環境濕潤,土壤中的一些植物會腐爛從而產生甲烷。此外給水稻施肥也會產生溫室氣體氧化亞氮。

      “減少排放就能形成碳匯資源。”崇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銘劍介紹,目前崇州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7.4萬畝,今年還將實施高標準農田提升5萬畝,“我們將有效改善灌溉條件,將連續淹水灌溉方式調整為間歇灌溉,減少甲烷排放,同時通過秸稈還田、減施化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等方式實現土壤增碳。”

      減排手段介入后能產生多少碳匯?“將減少的甲烷、氧化亞氮等換算成二氧化碳來計算,預計每年可產生碳減排量約12萬噸。”陳翔介紹,按照國際和國內碳匯市場現行標準,每18萬畝稻田最高可申報減排6萬噸,“我們將通過科學監測證明減排量達到了這個目標。”陳翔表示,計量監測是稻田碳匯難點,“針對崇州項目,我們計劃采取分點抽樣方式展開,在同一片灌溉區域設置至少3個甲烷排放監測箱,分別監測淹沒時段和非淹沒時段排放量,得出其中差值,再根據通過間歇灌溉減少的淹沒天數,計算出最終減排量。”

      減排量如何交易?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層面的碳交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行碳排放配額制的強制市場,目前僅納入電力行業(火力發電),交易標的為配額指標(CEA);另一種是自愿減排市場,其交易標的是由國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簽發的碳減排量(CCER)。但國家層面的項目減排量的簽發已于2017年暫停。

      陳翔表示,隨著“雙碳”工作不斷深入推進,CCER有望于近期重啟,而目前CCER價格為55元/噸左右,考慮到未來價格波動,估計每年12萬噸碳匯可創收500萬元。

      “覆蓋掉開發成本后項目還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崇州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王曉梅介紹,當地計劃以這筆收入為基礎,建立高標準農田管護基金,幫助解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的資金難題,“盈余資金會通過合作社分紅方式發放給農戶,讓降碳行動帶來更直接的獲得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