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社區營銷研究院”原創,作者編輯部。派讀君已獲得授權轉載。
資本看好寵物賽道,看好的是其堪比母嬰消費品的價值邏輯。
今年上半年的一級市場,尤其表現出對寵物擬人化趨勢的重視。寵物殯葬品牌恩寵堂獲1500萬元A輪融資,定位寵物保險服務提供商的安安愛寵互助獲600萬天使輪融資,貓咪用品套盒供應商魔力貓盒Mollybox獲2000萬美元C1輪融資……
隨著越來越多的細分賽道被劃分出來,寵物美容、寵物減肥、寵物穿戴、寵物攝影、寵物寄養、寵物保險……從出生到殯葬,人該有的寵物也應有盡有。
但如何讓寵物吃到一口放心的好糧,仍然是寵物經濟的核心支柱。
《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0年寵物食品市場規模達1130億元,占比高達54.7%。按用途分,高復購、黏性強的寵物食品可分為寵物主糧、寵物營養保健品、寵物零食三大類,寵物主糧又是剛需中的剛需;而依據現有的預包裝形式,寵物食品又可分為干食品、半濕食品、罐裝食品。
以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視角來看,即使經濟下行時期許多行業遭受重創,但寵物消費尤其是寵物食品的支出依然在穩健增長。
例如2009-2019年,美國市場的寵物支出增速始終高出美國GDP增速1-9個百分點,且2019年美國寵物支出中有42%皆來自寵物食品。這亦被視為國內寵物賽道的價值所在:即使經濟再差,將寵物視為家人的鏟屎官并不會吝嗇寵物平日的飲食開支。
盡管成熟市場的寵物食品具有穿越周期的成長能力,但國內行業明顯還處于爬坡成長期,這會冒出很多因行業規范不明晰帶來的產品隱患問題。
在眾多寵物品牌爆出產品翻車事件后,社區營銷院曾指出,消費者對寵物品牌的信心在下降,對帶貨達人的忠誠度明顯走高。但國內寵物品牌也必將走過一段從國產平替到國產超越的旅程,讓寵物吃到一口放心好糧還需要在供應鏈、產品、渠道、品牌等全維度上長久耕耘。
寵糧市場仍在爬坡,為它付費的人還不夠多
為了讓寵物吃到一口放心的好糧,人類可以做到何種程度的努力?
一個國外的例子是,今年4月國外一家名叫The Honest Kitchen的寵物食品公司獲得1.5億美元融資,從創立之初起這家公司就定位于生產“人類級可食用”的寵物食品,包括干糧、脫水食品和濕糧、寵物零食、消化道營養補充劑。
為了達成該目標,誠意廚房這家公司在寵物食品原料上選用散養雞、南瓜、甘藍等食品,還在堪薩斯州蓋了一座占地10萬平方英尺的工廠以支持其全品類人類級干糧的生產,現已通過美國飼料控制協會的認可,在生產、包裝、儲存等各環節均符合人類食品相關標準。
一個國內例子是,近來國內新興的小眾職業中,已出現寵物食品品嘗師這一身影。淘寶聯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機構發布的《2021年淘寶冷門新職業觀察》顯示,貓糧品嘗師首次上榜,網上招聘信息對這類崗位開出的月薪大概在8k-20k不等。
具體來說,一款寵物食品上市前本身需要走過適口性、耐口性、營養性等測試,人的品嘗可以通過淀粉含量、肉源、氣味等維度感知寵糧的軟硬、咸淡、葷腥、新鮮度,進而了解其適口性。
比起全行業的風潮和趨勢,國內整個寵物食品行業的發展要滯緩很多。綜合多家報告數據,國內寵物食品行業規模大致在500億規模,年均增速在20%,但行業集中度在過去10年其實是在逐步下降的。
國金證券指出,2011-2021年,寵物食品品牌CR10由34.9%下降至25.9%,這表現為大眾定位的外資品牌市場份額逐漸下降,中寵頑皮、比瑞吉、乖寶麥富迪等本土大眾品牌以及GO!、渴望等海外高端品牌快速崛起。
寵物食品行業雖在快速起量、但規模量級有限,行業集中度卻在下降。以電商大促成績為例,在2019-2022年天貓、京東的大促榜單中,ROYAL CANIN、Orijen、GO!、麥富迪是前三的常客,衛仕、網易嚴選、瘋狂小狗、凱瑞思等品牌經常擠進前十的坐席,但品牌位次仍在快速變陣。
國內寵糧市場有多早期呢?
國內的貓貓狗狗總計約有1億多只,貓和狗幾乎各占一半,以寵物狗為例,假設狗狗有5000萬只,養狗家庭有5000萬個(假設一戶一狗),全國總計有4億家庭,那么養狗的滲透率就是12%左右,剛剛突破10%的臨界值。
與此同時,即使是達到產量巔峰的2017、2021年,國內寵物飼料產量卻僅有110萬噸、113萬噸,平均一條狗的年均狗糧消耗在45公斤左右,5000只萬狗就要消耗掉225萬噸的狗糧,這意味著僅有一半不到的狗享受著專屬狗糧的待遇,更別說品質狗糧。
更愿意把寵物當親屬、付出更多情緒溢價的是多位于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而年輕人的消費力提升還需要漫長時間。
寵物食品質量頻頻翻車,在于行業規范尚未捋清
市面上有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國內沒有寵糧市場,因為那都叫飼料。
事實也的確如此,因國內行業規范的缺失,本土品牌往往要通過依附于海外行業制定的標準增強專業背書、搶占消費者心智,魚目混珠、以次充好、劣幣趨勢良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消費者往往投訴無效。
刺猬公社曾報道,國產寵糧只有推薦性標準,無強制性寵物食品標準,約束力有限,甚至有進口品牌廠商參與標準制定進一步加劇了競爭天秤的失衡。南方周末曾報道,在今年4月份“近百只貓咪因食用某品牌貓糧后死亡”登熱搜后,寵物醫院難以給到寵糧品質與貓健康受損的因果舉證。
所有需要寵物醫院或寵物機構出具報告的結論,依據來源有兩個:
來源一,2018年農業部列出的《寵物飼料管理辦法》、《寵物飼料標簽規定》、《寵物飼料衛生規定》、《寵物飼料生產企業許可條件》等文件;
來源二,201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31216-2014)》(全價寵物食品犬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31217-2014)》(全價寵物食品貓糧)兩項國家全價寵物食品標準。
但上述來源也有各自的問題。先看早一些的來源二,有相關論文指出,上述標準不僅在功能性寵物食品、處方糧領域對原材料、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等規范尚處于空白階段,并且對新興寵物天然糧并未做出定義及規范。
來源一的標準盡管更新、更嚴謹,但實施的可操作性很弱,且對生產環節尚未做出明確規范。
生產規范尚未明晰,同時品類特性又注定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生產秘密的品類。實際上,寵物食品尤其是寵物主糧,產品護城河有限,且進入門檻不高:一個包裝上的配料表就幾乎可以讓各家的配方變得非常透明,各家品牌要做的壁壘無非是在原料的選擇、代工環節的品控、宣傳營銷上做功夫。有報道稱,最低只要有20-30萬,就可以做出一個純代工的寵物食品牌子。
這也注定隨著賽道的擁擠、產品的同質化,各大品牌只能在產品概念、營銷推廣上卷生卷死。有報道稱,在某電商大促節日上,曾經售價幾十元的貓罐頭被商家折價到10元不到。
也有一種行業比方是,如果做出一個5億銷售額的牌子,那么可能有1.5億的毛利,1億拿去打廣告后,剩下的還要用來補貼運營、物流等費用,品牌幾乎賺不到什么錢。即將登陸或已經上市A股的幾家寵物品牌,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從代工轉向自有品牌后,利潤率直線下降。
唯一向好的局面是,行業集中度的下降,又給了各路玩家一個相對平等的起跑線。而寵糧市場的早期程度也給那些更有耐心和實力搭建供應鏈壁壘、自覺履行更高行業標準的玩家留出喘息的空間和余地。
無論如何,擬人的它,不僅需要年輕人的關懷也更需要全行業的努力。
End
新品測試官招募活動
行業資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