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黃嫻 方曉淦
1月1日,廣西北海市相關部門和愛心人士此前救助的兩只禿鷲被成功放飛。它們身上攜帶的追蹤器將持續為科研團隊提供禿鷲的遷徙數據,為廣西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工作人員正在野外放飛禿鷲。 梁元泉攝
當天上午8時許,北海市瑞派愛諾寵物醫院的診室里,廣西大學林學院副教授蔣愛伍、廣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專家程志營、寵物醫院執業獸醫陸浩等人,正在一邊安撫禿鷲,一邊為它佩戴追蹤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兩只禿鷲都成功裝上了追蹤器。
獸醫將禿鷲裝進紙箱里,準備拉到野外放飛。 方曉淦攝
陸浩告訴記者,醫院按照救助日期給兩只禿鷲編號。剛入院時,1218的右邊翼肩有扭傷,1219有幾處小外傷,雖然總體上無大礙,但由于禿鷲屬于食腐動物,它們在北海很難找到已經腐爛的動物尸體進食,因此營養狀態不樂觀。經過10來天的療傷和精心照料后,禿鷲的身體狀態良好,已經達到野外放飛的標準。
專家為禿鷲安裝追蹤器。 方曉淦攝
當天上午10時許,工作人員帶著禿鷲來到牛尾嶺水庫周邊,在北海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的監督下,專家和獸醫再一次檢查禿鷲和追蹤器的狀態后,將兩只禿鷲成功放飛。
據蔣愛伍介紹,廣西首次記錄到禿鷲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橫縣,之后就再沒有過確切的記錄,加上禿鷲跟其他猛禽不同,它們的遷徙習性沒有固定規律,因此在廣西的候鳥監測工作上,禿鷲方面的科研數據一直處于空白狀態。這次給禿鷲裝上追蹤器后,將為廣西的候鳥監測工作提供寶貴數據。
“禿鷲的遷徙習性不規律,當我們掌握追蹤器提供的遷徙數據后,可以對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傳播進行深入研究,對下一步廣西乃至全國做好疫源疫病防控工作起到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能通過這些數據了解禿鷲在國內的遷徙路徑和主要棲息地,為廣西今后一些風電項目、水電項目等大型工程的選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讓我們在科學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兼顧野生動物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蔣愛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