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鄭成功渡海攻打臺灣九個月,如何解決糧草供應的難題?

      作者:孤寂寒光明朝時期臺灣歸澎湖巡檢司管轄,鄭和七下西洋時曾在臺灣中轉。明朝中期,倭寇開始在東南沿海泛濫。為了打擊倭寇,..._新浪網

       

        作者:孤寂寒光

        明朝時期臺灣歸澎湖巡檢司管轄,鄭和七下西洋時曾在臺灣中轉。明朝中期,倭寇開始在東南沿海泛濫。為了打擊倭寇,明朝在基隆和淡水屯駐水軍以便在海上攔截倭寇。

      到了萬歷時期,福建水師趙若思在臺南修建赤嵌城。但由于明末戰亂,臺灣被荷蘭殖民者占為己有。鄭成功幫明朝政府收復臺灣,讓這個被殖民近50年的寶島回歸祖國。但國姓爺收復臺灣并不順利,遇到的第一大難題就是糧食供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強大的軍隊也離不開糧食。袁紹幾十萬大軍因為烏巢被付之一炬最終只能退兵。鄭成功跨海作戰,遇到最大的問題自然也是糧食供給。鄭成功剛出海就已經遇到這個問題了。鄭成功在1661年3月23日從廈門料羅灣出海作戰,27日到達橘柑嶼的時候由于受到風阻只能退回澎湖。

      鄭成功出征的時候每人攜帶20斤大麥,這些糧食只夠五天使用,27日被堵在澎湖自然倍感焦慮。5天的糧草就是再節省也不能繼續熬下去了,于是只能派人就地征糧。但澎湖各島人煙稀少,哪里有什么物產能供大軍使用。到了3月30日晚,鄭成功不待風暴完全平息就率隊出征。

      鄭成功在出征時祈禱:“天意若付我平定臺灣,今晚開駕后自然風恬浪靜矣。”老天果然遂了鄭成功的愿,風暴在三更的時候就完全停下來了。鄭成功率隊順利到達臺灣。其實跨海作戰在當時確實相當有困難,因為風暴的原因根本無法預測糧食能否成功供給。鄭成功帶著這么多人成功渡海確實有老天相助。

      鄭成功第二次遇到糧食危機是大軍到達臺灣半個月后。鄭成功到達臺灣的第一件事就是征糧并獲得半個月的糧草。鄭成功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臺灣城和赤嵌城兩個據點。但由于后方糧草沒有及時送上來,鄭成功幾乎面臨斷糧的危險。好在天公作美,糧草及時送到,鄭成功才能繼續在臺灣作戰。

      臺灣城

      最后一次糧食危機,也是最嚴重的危機,發生在七八月份。臺灣海峽天氣多變,尤其是進入夏季經常會刮臺風。因此,糧草又沒能及時到達臺灣。此時的明軍因為糧草不濟以及征到的糧食已經吃完,開始遇到巨大的困難。明軍每日只能吃兩餐,部隊經常要到山上或者樹林里找野果子或者野菜充饑。明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出現大量的逃兵。好在后方的運糧船還是到了,明軍終于得救了。

      這一次糧食危機有人說是后方鄭泰故意不把糧食運到前線,實際上當時的運糧船確實遇到了“石尤風”,由于這次風暴運糧船根本無法出發,也耽誤了到達臺灣的時間。

      臺海地區經常受臺風襲擾

      那么幾次糧食危機,國姓爺是怎樣成功應對的呢?第一個自然是嚴格執行節約的條令。我們看鄭成功遇到的幾次糧食危機,第一個做的就是節約糧食。大軍出征時只帶了五天的糧草,能堅持到九天與節約糧食有極大的關系。再有就是七八月最大的那次糧食危機,這個時候節約糧食相當重要,不然很容易就會斷糧。

      鄭成功對于浪費糧食的行為也是懲罰極重。手下將領吳豪藏匿糧食還搜刮民間銀兩,鄭成功直接把他給砍了。另外一個將領是楊朝棟。楊朝棟因為克扣士兵糧食,用小斗發軍糧也被砍了。楊朝棟與吳豪不一樣,楊朝棟是堅定支持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在攻臺過程中,糧食相當重要。任何一粒糧食都必須發到士兵手里,任何藏匿糧食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處罰。

      除了節流外,國姓爺當然還要開源。第一就是就地征糧。比如大軍在登陸臺灣島后,就征到了半個月的糧食。這些糧食一部分是從臺灣本地居民手里購買,另外一部分是繳獲荷蘭人的。大軍到達臺灣后,已經嚴重缺糧。但好在明軍是突然襲擊,荷蘭人根本沒有防備,也就沒來得及將城鎮的糧食處理掉。

      鄭成功,民間尊稱國姓爺

      根據《八達維亞城日志》的記載,赤嵌市區除了有糧食20萬袋外還有家畜一千多頭。在四月初二荷蘭人派出一百多人要處理掉這些物資,根據記載他們在處理掉木材和毛皮庫的時候很順利,但在處理糧食時沒來得及。這些糧食就成為了鄭成功重要的來源。明軍在登島后還四處繳獲荷蘭人在各個村子儲存的糧食,這些都成為了鄭成功登島后半個月糧食的來源。

      當然了,最重要一部分還是從廈門和金門兩地運輸過來的糧食。從1660開始,明軍就多次襲擾福建各城鎮來獲取足夠多的糧食。比如1660年七月,周全斌率軍北征繳獲了大量清軍的糧食。再有,1660年十一月明軍南下攻破潮陽縣鳳山寨獲取了大量的糧食。鄭成功只擁有廈門、金門等少數幾個地盤,如果不從清軍那里繳獲大量糧草,很難供給三萬大軍渡海作戰的用度。

      鄭成功船隊

      由于跨海作戰,糧食運輸非常困難。所以后方運輸糧食都是盡可能一次性多運輸一部分。鄭成功的金、廈基地對臺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糧食運輸。第一次就是明軍登陸臺灣島的五月份,這一次解決了明軍登島后缺糧問題。第二次是七八月間,此時剛好趕上臺風,船隊晚了一些時日,這也差點導致明軍士氣崩潰。最后一次就是十月份。

      荷蘭人為了掐斷明軍后勤,派出兩艘戰艦在海上巡邏。不過這兩艘戰艦根本沒有發現明軍運糧船,糧食順利抵達臺灣島。從三次運糧來看,每一次后方基地都會運輸滿足大軍三個月所需的糧草。

      明軍另外一個辦法就是軍屯。這可是一個中國人用了上千年的辦法,一邊打仗一邊種地,大大緩解了明軍的糧食短缺問題。明軍從五月登島后就開始開荒種地。國姓爺嚴令士兵侵占當地百姓的土地,但對于荒地可以隨便開墾。這也是為什么十月之后明軍不那么缺糧的重要原因。綜上,明軍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發生在七八月間。因為這個時候農作物還沒有收割,從百姓手里能征到的糧食早就已征完,如果沒有后方基地的糧食供應就功虧一簣了。

      鄭成功之所以能夠收復臺灣,一是國姓爺智勇雙全,三軍用命。另外也是天佑中華。三次糧食危機中,無論哪一次出現問題,明軍就很有可能士氣崩潰全軍潰敗。當然,上天也沒有給鄭成功過多的機會。鄭成功收復臺灣四個月后就去世,明軍南下的進程也就此結束。

      當時的臺灣開發程度非常小,當地糧食產量根本無法供養太多的軍隊。這就導致鄭經無法趁著三藩之亂北上,只能繼續困守臺灣。如果鄭成功再多活十年,很有可能會南下奪取菲律賓等地,得到更大的糧食基地。那時候,明軍也可能有足夠兵力北上殺回南京。但歷史不容假設,鄭成功的輝煌也從這里結束了。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