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歡寵物,上至皇家宮廷,下到平民百姓,這種 風 氣都非常流行。
動物與人之間,原本只是實用或敵對的 關系,但人與寵物之間更多的是情感關系,養寵物也成為 人們怡情養性的休閑方式。養寵物行為本身,因此也富有 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意味。
而沉迷于養寵物,人為“物” 役,也常被批評是“墮落”的標志。就如許多著述在批評 八旗紈绔子弟時,都會提到他們整天就知道提籠架鳥、斗 鷹走狗。其實在明清時期,鳥與狗也都成了百姓喜歡且能 養得起的寵物。
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寵物
古代寵物大致可分為貓、狗、禽鳥、魚等 幾大類,也有其他不常見的寵物,如虎、豹之類。
禽 鳥
禽鳥討人喜愛,活潑有趣,生機盎然。白鴿、鸚鵡、 雀、鶴、鷹等,都是古人喜歡養的禽鳥。
古代帝王尤其有養鳥的條件,如最有文藝格調的皇帝宋徽宗在“藝文之暇,頗好馴養禽獸以供玩” (宋岳珂《桯史》卷十) 。
宋高宗也喜歡養鳥:“好養鴿,躬自放飛。” (《古杭雜記》)
養鳥的樂趣之一在于聽其鳴叫,鳥能通過人的調教 訓練,發出復雜的聲音。
禽浴
據說明武宗喜歡畫眉鳥,他聽 說以鵝腦喂養畫眉,能令其聲巧善鳴,就下令光祿寺每 天供應300只乳鵝腦來喂畫眉。這種勞民傷財的養法不 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談到其祖父母喜歡養鳥,共 有舞鶴三對,白鷴一對,孔雀兩對,吐綬雞一只,白鸚 鵡、鷯哥、綠鸚鵡十數架。
其中有一只叫“寧了”的異 鳥,“身小如鴿,黑翎如八哥,能作人語,絕不含糊”。
當祖母叫使婢時,它就應聲曰:“某丫頭,太太叫!”有 客人至,則叫:“太太,客來了,看茶。”
家里有一個 新娘子嗜睡,此鳥黎明即叫:“新娘子,天明了,起來 罷!太太叫,快起來!”新娘子不起,就罵道:“新娘 子,臭淫婦,浪蹄子!”新娘子由此懷恨在心,用毒藥 將此鳥毒殺。
張岱懷疑寧了就是秦吉了,這種鳥又名 鷯,主要產于云南南部、廣西南部及海南島等地,靈敏 聰明,訓練后能模仿人語及動物叫聲。
鴿子也是較為常見的禽鳥。
宋人葉紹翁《四朝聞見 錄》說:“東南之俗,以養鵓鴿為樂,群數十百,望之 如錦。”
其實不只是東南,全國各地都養鴿子,古代還 有信鴿,用以千里傳信。一般的鴿子都是群養群放,場 面壯觀。
人們還把哨子掛在鴿子尾部,鴿子飛翔之時, 哨子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燕京歲時記》就記載: “凡放鴿之時,必以竹哨綴于尾上,謂之壺盧,又謂之 哨子。壺盧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聯、五聯、十三星、 十一眼、雙筒、截口、眾星捧月之別。盤旋之際,響徹 云霄,五音皆備,真可以悅耳陶情。”
北宋名士林逋隱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喜歡植 梅養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所以有“梅妻 鶴子”之說:
“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
養魚和釣魚
金魚是家庭中常見的寵物。園林的湖溪之中,往 往有金魚點綴,室內也可用魚缸蓄養。
養魚之風始于北宋,理學家程顥說:“養小魚,欲觀其自得意,皆是于活處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三) 看重的就是小魚身上的生機與活力。
宋代最流行養的就是金魚,民 國時人胡懷琛在《金魚譜》中考證說:“金鯽魚,宋以 前未見于詩人詠吟,大抵宋后始盛。”
清虛谷所繪金魚
宋代也流行釣魚, 有些皇帝喜歡釣魚,與侍臣同釣,侍臣雖先得魚,但因 為皇帝還未釣到魚,就不敢舉竿。
動物斗戲
古代動物斗戲很多,如斗雞、斗蟋蟀、斗鵪鶉、斗 牛等。
斗雞起源很早,《戰國策·齊策》中談到齊國的 繁盛:“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 彈琴、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古代民間很喜歡斗雞,斗雞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 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漢學家高德耀還專門寫了一本名為 《斗雞與中國文化》的書,詳細梳理了斗雞的形式、特 點及其文化史意義。
斗蟋蟀在吳、越等地非常流行,早期人們只是通過斗蟋蟀來休閑,“金盆玉籠,聊寄閑情云爾” (清諸聯《明齋小識》卷九) 。算是一種閑人雅事。
《燕京歲時記》說: “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余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 文。蓋其鳴時鏗鏘斷續,聲顫而長,冬夜聽之,可悲可 喜,真閑人之韻事也。”
但后來為勢利之徒利用,逐漸成為賭斗的工具,“自以財帛角勝負,而網利之徒設阱以誘,則戲而為博也” (清諸聯《明齋小識》卷九) ,由游戲而變為賭博了。
秋天斗蟋蟀時,聚集各色人等,慢慢形成了一個與常態社會不同的“隱遁的社會”。 (牟利成《隱遁的社會: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斗蟋》)
清孫珮《蘇州織造局志》 記載:“吳俗,每歲交秋,聚斗蟋蟀。光棍串同局役,擇 曠僻之所,搭廠排臺,糾眾合斗,名曰‘秋興’。無賴之 徒及無知子弟,各懷銀錢賭賽,設柜抽頭。鄰省別屬,罔 不輻輳,每日不下數千人,喧聲震動閭闬。”
因為蟋蟀難得,有人專門捉蟋蟀拿去賣錢:“秋七八月,游閑人提竹筒、過籠、銅絲罩,詣叢草處、缺墻頹屋處、磚壁土石堆磊處,側聽徐行,若有遺亡,跡聲所縷發而穴斯得。”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
古代有些地方流行斗鵪鶉,一般在秋冬時節進行。
鵪鶉“又名‘早秋’,籠至次年,尤善斗,恒在把握間玩之” (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斗鵪鶉》) 。京城之中“膏粱子弟好斗鵪鶉,千金角勝。夏日則貯以雕籠,冬日則盛以錦囊,飼以玉栗(粟),捧以纖手,夜以繼日,毫不知倦”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 。
中國古代亦有斗牛之風,如清代浙江一帶尤為盛 行,以金華最為有名:
“金華人獨喜斗牛……每逢春秋佳日,鄉氓祈報祭賽之時,輒有斗牛之會。先期治觴延客,竭誠敬。比日至之時,國中千萬人往矣。”
斗牛 之日,組織者會專門辟出場地,搭設臺子,圍觀者簇 擁而至,牛頭簪花,紅綢披身,鑼鼓開道。
參與的牛數十頭,兩兩相斗,最后決出勝負,場面有時血腥殘酷:“蒼黃抵觸,血肉淋漓,奔逃橫逸,濺泥滿身,沖出堤塍,掀翻臺凳,不可牽挽。于是老婦孺子暨粉白黛綠者,嘩然爭避。或失足田中,或倒身岸下,遺簪墜珥,衣服沾濡,頭面污損,相將相扶而去。”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五) 這場面簡直可與西班牙斗牛節相比了。
也有主人不服氣而相互爭斗者,更是增加了場面的混亂。“金華近例,正月,鄉人買健牛,各赴場相角,決勝負,至群毆,不能禁。” (清談遷《北游錄·紀聞下》)
古代就有寵物店和專門馴養動物的機構,如在北宋 開封最繁華的商業街潘樓,就有專門馴養鷹的“鷹店”。
大相國寺是“萬姓交易”的地方,“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 。
也有專門豢養動物的地方,類似今日的動 物園,供人參觀游玩。
北宋的玉津園,乃是皇家林苑,“諸國所貢師(獅)子、馴象、奇獸列于外苑,諭群臣就苑中游宴” (《玉海》引《祥符諸國奇獸》) 。
調教動物的現象,在宋代被稱作“教蟲蟻”。
古代 的寵物很多,除了貓、狗,還有鸚鵡、孔雀、白鷴、鷺 鷥等。 尤其是鸚鵡,因能模仿人言,給人增添了很多樂 趣。
文人雅士還調教鸚鵡讀詩:“等候大家來院里,看教鸚鵡念新詩。”“碧窗盡日教鸚鵡,念得君王數首詩。” (五代花蕊夫人《宮詞》)
還有人調教動物用以表演賺錢, 如直到近現代還在流行的耍猴、海哥(海豹)表演、斗 雞、馴象、耍蛇、斗蟋蟀。
(本文選自王宏超著《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圖修訂版,中華書局2022年出版,略有修改)
《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圖修訂版)
著 者:王宏超
書 號:978-7-101-15453-5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 價:68.00元
開 本:32開
裝 幀:紙面硬精
字 數:190千字
頁 碼:400
CIP分類:D691.9
主 題 詞:社會生活-歷史-中國-古代
編輯推薦
歷史不冰冷,不只宏大,也是鮮活的,可愛的,與今天的我們割不斷,理還亂,了解古人生活世界的點滴,感受我們自己的生活,日常之美就在其中。
作者以古人日常生活的立體圖景,引導我們穿越于不同時空,經歷不一樣的人生,收獲別樣的況味。
本書曾于2020年8月出版,讀者反應熱烈,很快售罄。但由于是黑白印制,圖片給讀者的直觀感受終歸欠佳。此次利用再版之機,除了改為全彩印制、精修原圖、調整位置之外,更增補了多幅與正文相關的圖片,以圖釋文效果更佳;重新調整段落和布局,使全書脈絡更加清晰,提升讀者閱讀體驗;由平裝小開本改為精裝大開本,充分體現生活美學宗旨。
內容介紹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古代也有反季蔬果和溫室種植?古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肚子和身材?身上癢了怎么撓?近視了怎么辦?古人怎么養寵物?如何度過酷暑?如何午睡?……
本書涉及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凡衣、食、住、行、玩、用,作者均作了全方位的掃描和呈現。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對其中細節和引發現代人普遍興趣話題的挖掘,使得歷史變得活色生香起來。
作者介紹
王宏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藝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與藝術理論、中國美學史。近年來頗關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和古人生活美學,并在各類刊物發表相關文字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