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天,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如期揭曉。因為疫情,“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辦。盡管缺少了一些現場的歡快氛圍和扔紙飛機等傳統環節,但今年獎項的質量卻絲毫沒有打折。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也有特定的主題——bug(蟲子)。除了用紙粘成的“獎杯”,今年的獎品也是我們的老朋友——10萬億津巴布韋元。不過,今年改成了一張10萬億津巴布韋元的仿制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正經的研究讓我們會心一笑吧。
· 材料科學獎 ·
便便凍成的刀,好用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就是這把便刀
在一本名為《太陽下的陰影》的書中,作者描述了一段關于因紐特人的傳說:上世紀50年代,一位因紐特男子的家人希望他與其他人一起離開冰原,遷往現代村落,為此沒收了他的所有刀具,讓他無法獨自生存。但不屈的男主誓與北極同在,他決定自己制造刀具!他在冰天雪地里上了個大號,待便便被凍硬,他用唾液把糞便磨成了一把鋒利的刀。然后,他用這把“便刀”殺了狗、制成雪橇,消失了北極的荒原中……
盡管連這本書的作者都承認,這個傳說很可能是虛構的,但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還是決定親手打破這則謠言。辦法也很簡單,兩位科學家儲存了8天的材料后,塑造成刀的形態,并放在冰柜里凍硬。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盡可能接近傳說故事,他們還模仿了因紐特人的食譜,試圖讓制造刀具的原材料更逼真。隨后,他們用這把刀嘗試切割豬皮、豬肉和豬腱,可惜每每沒等到成功切割,刀就開始在接觸表面融化了。看來,這確實是個謠言啊。
據說,這項研究的后續是,兩位科學家突然想到:我們實驗室的溫度是10℃,可故事設定是在零下啊!看來,下次得降低環境溫度再試一次。
· 醫學獎 ·
害怕吧唧嘴的聲音,真的是種病
如果你感覺周圍的人一直發出各種噪音(敲鍵盤、吧唧嘴甚至大聲呼吸的聲音)令你感到十分困擾,那么這次搞笑諾貝爾醫學獎絕對是投你所好了。3位獲獎者在7年前研究了42位受不了上述聲音的志愿者,其中81%的人受不了別人吧唧嘴的聲音,64%受不了別人呼吸的聲音過大,59%的人受不了別人敲擊鍵盤的聲音,而這種“受不了”已經上升到了極度耐煩甚至產生攻擊情緒。3位科學家最終診斷出,這是一種新的精神障礙——恐音癥。他們還積極促進為這種疾病設置一系列的診斷標準。最后勸告一下聲音的發出者,學會控制音量,因為真的可能會被打!而對特殊聲音感到很不適的人,也要及時就醫,因為這真的是一種病!
還是小編的同事好,我敲鍵盤聲音這么響,也沒有人扌
· 聲學獎 ·
在氦氣中呼喚愛的揚子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如果去過科技館,那你很有可能嘗試過在氦氣中說話。吸入一口這種比空氣輕得多的氣體,就能讓低沉雄渾的男聲,變成牙尖石怪的女聲。科學家們或許覺得光給人用太無聊了,于是決定讓鱷魚也嘗一嘗牙尖的滋味。
獲得本年度搞笑諾獎聲學獎的5位科學家把一只雌性揚子鱷關在玻璃箱里,往里面分別注入空氣和氦氧混合氣體,比較兩種情況下揚子鱷的叫聲。為了讓揚子鱷叫,科學家在一旁循環播放其他的鱷魚的叫聲,這時箱中的揚子鱷便受不了本能的驅使,不住地叫喚,回應同類。錄音機默默地在一旁記錄下了它們的聲音。
其實,這項研究并不是為了好玩或是瞎折騰。哺乳動物和鳥類常常通過聲道共振彰顯自己的體型,從而吸引異性。不過,此前這種現象在其他爬行動物中未曾被發現。研究者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正是為了檢驗揚子鱷是否存在聲道共振:實驗發現氦氣中的揚子鱷聲音頻率更高,從而驗證了聲道共振現象。我們不禁聯想,鱷魚與鳥類的遠房親戚——恐龍,以及它們共同的祖先,或許也具有類似的結構。這或許能告訴我們,生活在2億多年前的初龍類是如何情歌對唱的。
下次在表白前,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共振峰頻率,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吸引異性吧。
· 物理獎 ·
氣哭法拉第的蚯蚓
因為發現電磁感應現象而登上過中學物理課本的邁克爾·法拉第,還在流體力學領域有所成就。他發現液體在上下振動時,表面會產生一種駐波,這種現象也被命名為法拉第波。但他一定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描述液體的現象,竟然也出現在了蚯蚓身上。
完成這項研究的是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兩位科學家,他們想到:既然生物體的主要成分是水,那么生物體也可以在振動下表現出法拉第波嗎?說干就干,他們選擇的實驗對象是蚯蚓——一方面,蚯蚓體內含水量高、皮膚具有彈性且沒有堅硬的骨骼,在生理上再合適不過了;另一方面……蚯蚓便宜,而且不會產生倫理爭議。他們用乙醇將蚯蚓“灌醉”,放在上下振動的盤子中。結果,蚯蚓果真表現出法拉第波。在作者看來,這項研究有助于理解并控制神經脈沖等具有相似之處的生命過程。
既然蚯蚓干了,另一種由液體組成的動物——貓——是不是也可以呢?
· 心理學獎 ·
通過眉毛識別自戀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相信每個人都在學習或工作中遇到過令人討厭的自大狂,在被生活打磨的過程中,很多人也在不經意間開發出一秒識別自戀者的“自戀雷達”——不用等對方開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對方的自戀程度。這是怎么做到的?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就對面部的不同組成元素進行了控制變量的研究,結果發現,眉毛是我們識別自戀者最重要的窗口:自戀者往往更厚、更濃密,同時形狀也更獨特。作者還將非自戀者的眉毛P到了自戀者的臉上,這時受試者的判斷果然受到了誤導。當然,看到這里的讀者也不要將眉毛當作是識別自戀者的金標準,畢竟相比之下,言行才是最直接的判斷標準嘛。
野原新之助表示作者說得對
· 經濟學獎 ·
收入不平等和接吻的關系
經濟社會環境對個體以及家庭的行為、生活方式有著廣泛的影響,而其中一個頗為意外的關聯是:在收入不平等更嚴重的地區,伴侶嘴對嘴接吻的頻率更高。研究人員從對13個國家超過3000名參與者的調查中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還發現,相比于擁抱、性行為,接吻與收入不平等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作者是這么解釋的:在那些貧富差距大、資源競爭激烈的嚴酷環境中,接吻對于維持長期穩定的關系有著重要作用。換句話說,生活本就這么辛苦了,再不和對象多接吻,這日子還怎么過?
看來,下次對象說你接吻敷衍,你可以有理由反駁了:都怪生活太幸福!(誤)
· 昆蟲學獎 ·
昆蟲學家也怕蜘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帶著充氣蜘蛛玩具來領獎的維特爾
昆蟲學獎頒給了理查德·維特爾(Richard Vetter),以表彰他在收集害怕蜘蛛的昆蟲學家存在的證據上做出的努力。盡管昆蟲學家能從容地應對形態各異的昆蟲——其中一些的樣貌可謂驚悚,但當對象變成蜘蛛,情況就不一樣了。維特爾注意到,很多昆蟲學家都害怕蜘蛛,于是他對41位昆蟲學家進行了問卷調查。有趣的是,超過一半的參與者都認為,他們討厭蜘蛛的原因之一是“腿太多了”。合著6條腿的昆蟲不可怕,多了兩條腿就成怪物了。
這篇論文還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有位昆蟲學家專門研究寄生膜翅目昆蟲,但她對蜘蛛的恐懼評分將近滿分,以至于她曾經考慮過脫敏療法,但最終因為過于害怕在脫敏療法中遇到活蜘蛛,而放棄治療。時至今日,她的家人還會在她面前用手模仿狼蛛(tarantula)爬行來逗弄她。或許這個故事能點醒我們: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等會……不會有人不知道蜘蛛不是昆蟲吧?
· 醫學教育獎 ·
9國領導人共同獲獎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年搞笑諾獎的醫學教育獎一點也不好笑,還散發出一股嘲諷的意味。這些得獎者當然都不會來領獎,畢竟得獎者分別是巴西、英國、印度、墨西哥、白俄羅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的國家領導人。這些國家現在正飽受疫情沖擊,民眾苦不堪言,而不作為或者瞎作為的領導人難辭其咎。這個獎的理由更直接了:相比于科學家和醫生,政治家會對更多人的生命會造成更直接的影響。
等一個明日份的“fake news”和“手風琴”……
此外,今年的搞笑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兩國除了時有出現的軍事沖突,也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對抗手段,比如:兩國政府讓自己的外交官半夜去按對方的門鈴,按完就跑,刺激。
而今年的管理學獎,是與在中國發生的一起雇兇殺人未遂案有關。這里就不多說了,大家直接搜索“200萬雇兇殺人”+“層層轉包”,絕對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