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博美2022秋拍|古代漆盒精品預覽


      Lot.623剔紅鴛鴦荷花“滿池嬌”雙面香盒
      明 / 直徑 9 厘米 高 4 厘米
      RMB: 150,000-250,000
      說明:此件元末明初的剔紅香盒,形制飽滿,規格顯大,作蒸餅樣式,通體

       

      Lot.623剔紅鴛鴦荷花“滿池嬌”雙面香盒

      明 / 直徑 9 厘米 高 4 厘米

      RMB: 150,000-250,000

      說明:此件元末明初的剔紅香盒,形制飽滿,規格顯大,作蒸餅樣式,通體滿工雕刻,紋飾布局相同,底面微凹,唇邊子母口方可分出器與蓋。

      內壁髹黑漆,余部髹朱漆百道,精雕細刻,主題紋飾為滿池嬌圖,滿布水波錦紋以狀荷池水波微微蕩漾,一束蓮花自水中生出,荷莖細韌有力,荷葉碩大鋪展,舒展自然,緣邊或內卷或外侈,氣韻內涵,生動傳神,又一陰線刻出荷葉筋脈,惟妙惟肖,蓮蓬荷花掩映,氣韻連貫流暢,叢中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

      此盒上的主題紋飾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器物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飾蓮池,有的在蓮池中見有禽(只見鴛鴦、鷺鷥),多見者為青花瓷器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青花荷塘鴛鴦紋葵口盤”。

      這種“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織繡品上的 “滿池嬌” 紋樣。早在南宋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十三“夜市”條中記載當時臨安夜市夏秋售賣的物品中就有“挑紗荷花滿池嬌背心”。

      元代畫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宮詞十五首》中曰:“觀蓮太液泛蘭橈(ráo 音嬈,劃船的槳),翡翠鴛鴦戲碧苕。說與小娃牢記取,御衫繡作滿池嬌。”柯氏自注云:“天歷間,御衣多為池塘小景,名曰‘滿池嬌’。”因“天歷(1328~1331年)”系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年號,這說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滿池嬌”圖案。元代《可閑老人集》(卷二)載:“鴛鴦 滿池嬌,彩繡金茸日幾條。早晚君王天壽節,要將著御大明朝。”由此可見,“滿池嬌”是一種宮廷服裝圖案的名稱,描繪的是池塘中的花、鳥景色。

      此式滿池嬌紋樣的元末明初香盒,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永樂款剔紅蓮花紋圓盒”可茲賞鑒,文物號:故00107791。另見一例為德川美術館藏“元末明初·剔紅荷花紋香盒”,《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39。

      見有一例“元·楊茂造款剔紅花鳥紋盤”,日前拍賣于香港東京中央2022年9月12日,編號1128,盤內主體紋飾與本品風格極其相似,可茲賞鑒。

      上海博物館藏“元·剔紅荷花鷺鷥圖圓盤”,盤內所雕搖曳生姿的荷葉,與本器如出一轍,猜想或為同一工匠所刻,見《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頁108,編號64.

      故宮博物院藏,剔紅蓮花紋香盒

      上海博物館藏,剔紅荷花鴛鴦圖圓盤

      Lot.625剔紅山水樓閣人物紋香盒

      明 / 直徑 7 厘米 高 2.5 厘米

      RMB: 40,000-60,000

      說明:蔗段式香盒,平頂直壁,唇邊子母口相合,底承圈足。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蓋面雕三種不同的錦紋,以示“天、地、階”之別,可見奇石林立,孔洞如拱,巖后樓閣聳立,飛檐翹角,石側古松斜欹而出,蜿蜒向上,分出枝杈,松針如傘,樹干紋理以陰線刻出,描繪極為逼真。空地之上,兩高士緩行攀談,松蔭瑞鹿低首,欲食嶄露頭角之靈芝。盒壁上下飾回紋各一周,回紋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足內及底髹黑漆,自然斷紋迎光可見,絲密悅目。

      明代此類香盒以花鳥紋為多,亦可見彌勒、仕女等布局較為單一的作品,拍品之樓閣人物為表現主題的作品極為少見,上海博物館藏“明·剔紅山水人物紋盒”可茲賞鑒,見《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頁146,圖94。

      整器漆色純正潤美,圖紋別致,景物雖前后重疊,但毫無擁簇之感,且雕鏤極精,恰似一幅工整秀麗的工筆畫。施刀藏鋒不露,磨工圓潤,觀察入微,可謂技臻藝絕。

      蓋面山水紋與盒側精細的回紋相結合,雖為典型的明代剔紅香盒制式,亦富元末明初雕漆韻味,可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剔紅觀梅圖圓盒”,收錄于《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49,圖29。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剔紅觀梅圖圓盒

      Lot.626剔紅布袋彌勒紋四方倭角香盒

      明 /7×7×2.7 厘米

      RMB: 60,000-90,000

      說明:此件香盒型制特殊,表現主題極其鮮明,為典型的明代中晚期雕漆作品,比較一例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剔紅布袋彌勒人物圓盒”,與本品風格相同,可茲對比賞鑒,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1,圖82。

      整作四方形制,四角內凹,平頂直壁,頂面略作盝頂式,底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蓋側上下各雕回紋一周,以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而成,回紋略顯方扁,以適扁薄的器身。

      盒蓋以六角花卉錦紋圍成的隨形開光內,以細密的橫折錦紋作天,花卉錦紋作地,天地之間以一線分隔,巧妙的表現出空間,亦為時代之特征。彌勒坦胸腹,荷長杖,擔行囊,裸足昂首前行。笑容可掬,胸腹部肌肉夸張凹凸,對形象的掌握純熟。全器構思巧妙,工手到位,極盡精微之美,嚴謹細致之外,妙顯輕松神韻,甚為難得。

      彌勒彌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征著佛教“三解脫門”后的佛殿中,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

      備注:附雙層供盒,盒上題識:“堆朱布袋香盒。御本山樣拜領。明治八年(1875年)乙亥五月”。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1,圖8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剔紅布袋彌勒圖香盒

      Lot.628褐漆戧金松鼠石榴紋竹編絲蓋盒

      明 / 直徑 15.5 厘米 高 5.2 厘米

      RMB: 60,000-90,000

      說明:此件宋代的褐漆戧金松鼠石榴紋竹編絲蓋盒,作蒸餅式,精巧卻不失端莊之氣。弧蓋,直壁下急收,底承圈足。通體髹黑褐色大漆,頂面微弧近平,以戧金工藝裝飾折枝石榴一株,枝干曲折有力,枝頭石榴碩大飽滿,果實成熟溢出,小石榴依附,秀葉相襯,嬌俏可愛。旁側松鼠身軀健碩,花尾鋪展,雙目圓睜,側首凝視,似在垂涎石榴果實的鮮美,充滿了靈動之氣。盒壁上下以極細的竹篾編制鑲嵌,紋理精細,手法老練,富韻律感。

      黑漆編絲技法宋代已形成,但傳世品極其少見,本品便為一例。日本根津美術館藏“南宋·螺鈿人物盒”可茲賞鑒,以嵌螺鈿及竹編絲技法制作而成,《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23.

      竹篾編絲是選用1至2年生、節間長的竹子中段制成的。還要在水里浸泡得柔軟堅韌,使之既美觀整齊又結實耐用。篾絲既需細得柔可繞指,又得保持長度。如果太短,竹絲接頭太多,影響美觀,另外竹絲需編得緊密牢靠,非一般匠人能為之。

      此件蓋盒整器工藝水平高超,竹編紋理之精致與金彩的光亮相映成輝,猶可顯當初擁有者的富貴之象,是一件具有實用功能的精致盛物器皿。且此類竹編絲技法,多見者為大器之上,類似本品精巧之物,是為殊例,更顯其珍惜難得。

      根津美術館藏,南宋·黑漆嵌螺鈿竹編絲食盒

      舉報/反饋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