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普通的解釋就是“聯綿詞”,也就是從上古時期就形成的兩個字來表示一個義項的用法。 上古漢語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但也有一些情況下需要用兩個字來表示一個詞,而這兩個字經常是雙聲(即聲母相同)或疊韻(即韻母相同)的。動物名稱中這樣的情況不少,如: 蜘蛛 鴛鴦 蟾蜍 蜥蜴 蜻蜓 螟蛉 至于為什么是兩個字,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上古的復輔音字分裂成了兩個字,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動物的名字更存古,保留下來了上古更早期的讀音。而再往前找解釋,可能就是語音的隨意性了。 當然,如果真要往詞義上猜測,個人還是有一個解釋的,是否屬于胡謅,就請大家評判了: 蜘蛛,去掉蟲字旁是“知朱”。“知”字在古代是“智力”的“智”字的本字,“知”讀作“智”在四書五經中仍然常見。為什么蜘蛛與“智力”“智慧”有關呢?應該是蜘蛛有能力編織復雜而漂亮的網,形狀如同八卦陣,讓古人覺得其智力超群。(另一種可能是蜘蛛的感覺特別靈敏,每當蟲子接觸到蛛網,它都能“感知”到蟲子的震動。此外需要注意,“知”與“織”古音差得較遠,因此應該無關。) 而“朱”字作“紅色”則難以解釋。我的辦法是考慮其他以“朱”作聲旁,而且出現時間比較早的形聲字,計有:珠株銖誅侏殊等。 個人認為“蜘蛛”的“蛛”其實是“蟲”+“珠”。為什么?因為蜘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肚子,看上去像一個珠子。不要覺得我是信口開河,先看個圖片: 是不是覺得除了腿,就一個圓圓的大肚子了?(捕鳥蛛一類的大型蜘蛛,頭胸部和腿比較粗壯,相對地顯著肚子小些,但是古人是見不到這些種類的蜘蛛的。) 再看康熙字典里“珠”字下的解釋,古人也有這種看法: 當然,有些蜘蛛好像有抱著自己的卵袋的習慣,所以所謂的“蛛珠”到底是蜘蛛的肚子,還是它的卵袋,我也不清楚,不過知乎上有大神
這里多說一段,我個人部分相信“右文說”,即上古時期共用聲旁的一批形聲字,除了發音類似以外,含義也有相通的可能。下面先列出從“朱”各字的本義,以《說文》的解釋為主。
朱:某種心材為紅色的松柏類樹木。引申為紅色。
株:樹木根部(地面以上的部分)
誅:殺。(《釋名》:如株木根,枝葉盡落)
侏:短小。
殊:死,身首分離,引申為截然不同。(“歹”字在甲骨文中為殘骨形,所以帶歹字旁的大多有死亡、殺害、殘損義,如殘、殲、殊、死、歿、殉、殤等)
珠:《說文》釋為珍珠,但古時各種圓形漂亮的小球應該都可稱為珠。
銖:古代重量單位,大約合不到1克。(漢有五銖錢)
姝:美女。
如果要找聯系的話,前面幾個字聯系更緊密:
朱(紅心松柏)->株(樹根)->誅(殺)->殊(死)(參考英語trunk“樹干”/truncate“截短”)
朱(紅心松柏)->株(樹根)->侏(短小)
而“朱”與“珠”的聯系就并不那么明顯,除非我們假設上古時期最常見的珠子都是紅色的。這個假設確實有可能成立,因為許多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串飾,上面紅色瑪瑙珠占大部分。
西周時期瑪瑙玉管組合胸佩然后,珠->銖,銖這個重量單位基本與一顆珠子的重量差不多,二者應該有直接聯系。
“姝”字作為美女,其意義可能與“朱”的“紅色”義有聯系,也可能與“珠寶”有聯系,無法完全確定。
僅供娛樂,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