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么簡單,問題不止涉及幾十個基因。蠑螈是體型遠比人小、血壓遠比人低的變溫動物,你要考慮到這之中再生相關增強子的差異和受力情況、循環系統的區別。哺乳動物的再生相關增強子改變了功能,觸發肢體再生需要特定的機械力,而不像蠑螈、多鰭魚那樣需要神經提供的生長因子。 人在胚胎發育的最初階段啟動著許多病毒基因和古老基因,具有高水準的再生能力:如果被切成兩半,就會變成同卵雙胞胎。類似的情況在其它哺乳類胚胎早期也存在,可以人工觸發同卵多胞胎來加快家畜繁殖。 在胚胎發育早期,人類胎兒掉了一塊肉或斷掉局部肢體,往往是可以完全再生的。 隨著胚胎發育進程,早期使用的一些基因相繼關閉,再生能力迅速下降。你的肚臍其實就是一個疤痕,臍帶疤痕。一些非人哺乳類的臍帶疤痕會愈合消失。 出生后數年內,你的指尖·趾尖部分受損還是很可能完全再生的,這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人能維持到十幾歲。 隨著年齡增長,你能較好地再生的也就是外周血細胞、指甲、趾甲、毛發、表皮、舌頭表層、消化道黏膜的部分構造、骨骼裂痕、子宮內膜[1]之類了,以再生能力著稱的肝臟其實很大程度上依靠細胞體積膨大來代償,并不能完全再生。 人的基因問題可以追溯到哺乳動物的遙遠祖先偶然地將一些關系到再生能力調控的 DNA 序列的功能搞出了毛病,導致現存的所有哺乳動物發育到一定階段之后對受傷的反應有問題: 一些蛙類在蝌蚪階段可以再生受損的鰭,而成年之后不能再生四肢,可見這個問題相當古老。 脊椎動物的腦、肺、腸道上皮、骨骼肌等處通常還有干細胞存在,一些肝細胞、胰細胞可以轉分化并再生受損的組織,其它器官或組織缺少這些細胞和功能。一部分脊椎動物靠干細胞、未分化的祖細胞或組織細胞去分化(已經分化的細胞去分化成干細胞,再進行分裂、分化,在人的實驗室里也能誘導多種細胞這樣行動)和轉分化[4]來再生特定的部位: 總之,包括人在內,一些物種成年之后再生能力的下降跟老化細胞沒有被及時取代、再生上皮的形成速度和性能下降、免疫力衰退、細胞代謝壓力變化等因素有關。 以下引用[6]: 人體再生需要人工調控受力和增強子,需要體外循環支持。 在此基礎上,人的某些遙遠的無脊椎祖先和現存的渦蟲、刺胞動物、多孔動物之類擁有遠比蠑螈強的再生能力。研究它們再生的機制,有可能更好地推動修復人體的技術進步。參考
^如果你有的話^肥厚成包塊狀的稱為瘢痕疙瘩^毛細血管稀少,只有少量小動脈和小靜脈^從一個細胞類型到另一個細胞類型的轉換^Mansuo L. Hayashi, B. S. Shankaranarayana Rao, Jin-Soo Seo, Han-Saem Choi, Bridget M. Dolan, Se-Young Choi, Sumantra Chattarji, and Susumu Tonegawa. Inhibition of p21-activated kinase rescues symptoms of fragile X syndrome in 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July, 104 (27): 11489–94. PMC 1899186^專家點評Science | 王偉等揭示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丟失的機制 - BioArt生物藝術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463422^某些水螅物種的碎片只要有數百個上皮細胞就可以再生出整個身體,有些缽水母就差一些
人類可以破譯蠑螈的再生基因,讓人類在災難或者意外情況下損壞或者毀掉的肢體,器官重新生長出來嗎?1
蠑螈的器官在危險情況下丟失,過幾天又能長出新的器官和肢體,人類要是破譯蠑螈的這種再生基因讓人類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