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街參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1
你的生活里,上一次遇到,被一個異性,擾亂了你和另一個異性的關系,是什么時候?
我的發生在去年,我養的一只小公貓開始發情的時候。
養貓的人都懂,發情的公貓就像發情的男人,是一定要做出一些,讓你能瞬間get到他在發情的行為。
你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留下氣味的領地。
那種感受就是,你洗完了床單曬沙發墊,曬完了沙發墊又洗床單,總算一切都整完了,坐在家里,依然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氣息,圍繞著你。
那個時候你會深刻的體會到,率土之濱,莫非騷地。
我的前男友不能承受,另一只雄性,每天在他的勢力范圍內,留下自己的氣息。
他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女人,每天為了另一個雄性忙著洗洗涮涮。
B站上的《寵物醫院》第三季里,也有人因為養貓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團亂麻。一個生活在上海的小姐姐,每個月的工資2000多塊錢,卻收養了兩只流浪貓,兩只流浪貓又生了三只小貓。
其中一只小貓,母貓拒絕給她喂奶,小貓是在醫院住保溫箱,靠人工喂奶活過來的。
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她面前,回家怎么照顧這只貓呢?
家里人并不支持她養貓。她對著醫生訴苦,想請醫院幫忙養下這只小貓。她說自己家里的條件差到空調都沒有,沒辦法幫小貓保持溫度,自己每個月的2000多塊錢收入,有一半都貼在了另外四只貓身上。
講真,作為一個罹患咽炎鼻炎,堅持養了三只貓的人,我也能明白她的家人的感受。
去年我反復安撫ex的話單一而蒼白,“他就是一只小動物,你就不能讓著他點兒嘛”。
于是他選擇讓了,直接把整個家讓給了我和貓。
這個世界上,有的感情是因為人和人的關系結束的,有的感情是因為人和貓的關系結束的。
如果人類有一天因為拒絕繁殖滅絕了,也許貓功不可沒。
在知乎上,“有沒有因為養寵物而吵架分手的?”,有人表示如果男朋友不能接受寵物,就不結婚。
也有人因為伴侶養寵物,正在醞釀分手。
養貓會給人生帶來的改變,遠遠不止每月多了一項貓糧開銷這么簡單。
“我們家里人不肯出錢,他讓我把貓扔掉”,《寵物醫院》里,那個養不活收養的流浪貓的小姐姐,抬手抹了一把眼淚,露出了無名指上箍著的婚戒。
鏡頭下,她身材胖胖的,頭發下半段是黃色,上半段是新長出來的黑色。
不顧一切的愛,落在另一方的眼里,是不是另一種自私透頂?
如果伴侶不是愛貓之人,他該為另一方超越理性和邊界的愛,承擔多少呢?
如果一個家庭里,要先確立一段第一位的親密關系,那貓主子們想拉起的手,是睡在旁邊的人,還是睡在枕邊的貓?
2這就是《寵物醫院》,一個B站出品的寶藏紀錄片系列。今年第三季開播,毫無意外的,口碑再次沖爆,豆瓣上拿到了9.1分,系列最高。
也許它并沒有《人生一串》那么有名,但三年了,每次它播出,全國的養寵人就集體被扎一次心。
在這一季里,我見到了年齡最大的貓奴,是90歲。
阿婆一個人帶著貓,夏天騎自行車,冬天坐公交車,時不時跑一趟寵物醫院。
看了之后感覺很震驚,原來到90歲的人,還可以有這樣的身體狀況。
看了之后,有些不忍心去想,她的家庭是怎樣的?要她一個人,把貓裝在買菜的小推車里,然后單手提上公交車。
只是獨居社會降臨,來日,這樣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多?
最催淚的一集,主角是一只17歲高齡的哈士奇。它是被救護車送到醫院里的。送來的時候,它嘴里的腫瘤一直在流血,腎臟也已經衰竭了。
哈士奇是被“媽媽”和“哥哥”一起送到醫院的。它在家里的排序,是媽媽的小兒子。
自從這只四個月大的二哈來到這個家,旅行這件事,基本就從媽媽的生活里消失了。
它四個月后的每一天,這個家都會留下人陪它。
它小時候掉的牙,媽媽會幫它一一收藏起來,逐個標注。
它老了后肢癱瘓了,哥哥給它定制了輪椅。
哥哥拒絕媽媽教他“握手”,“我們家的狗只要做它自己就好了”。
在為二哈嘗試了各種方法后,醫生向家屬提出了安樂死方案。
醫院的走廊里,這對母子面對彼此,盡量語氣平靜,商討狗狗的身后事怎么處理。
留觀室里,只有哥哥或者媽媽一個人和二哈獨處的時候,每個人都把臉貼到它的臉上,眼淚噼里啪啦地滴下去。
安樂死前,媽媽提出了最后一個要求,“我們三個合張影吧”。
他們拍了最后一張全家福,媽媽和哥哥盡力在笑,二哈努力睜了睜眼睛,醫生說“按照指標,它早該昏迷了”。
彈幕里有人問,“所以這個家里,只有媽媽和哥哥嗎”。
也許吧。所以那滿滿當當的愛和陪伴,寫滿了他們的十七年。
二哈的17歲,相當于人的119歲。這個119歲的傻乎乎的老人,讓他們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個寶寶。
3在醫院里,有一個話題的殘酷度,絲毫不弱于生死——關于錢。
當你感冒,醫生給開了七針的吊瓶,第四天你覺得好的差不多了,后面三針就省下了。
當貓感冒,醫生給開了十四針的感冒藥,第四天我覺得它好多了,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這么覺得的,只能老老實實地帶它打完。
當你不舒服,醫生問問你的癥狀,有的檢查也就免了。
當狗不舒服,不管它怎么叫,檢查也一樣都免不了。
反正過去幾年,我們家貓在醫療上的支出,遠高于我。
人生病了還可以挺挺,貓生病了一點兒都不敢讓它挺。畢竟聽醫生說,貓是最擅長隱藏自己疾病的動物。
在微博上看過一個話題,“如果沒錢,就不配養寵物嗎?”
下面大量的評論回答說,是的,不配,為寵物負責,別養。
人類為了寵物花錢能有多夸張?我在微博上看過一個人,花了二十多萬,找機構克隆了自己突然離世的貓。
曬貓的主人千篇一律,背后的故事各個不同。
《寵物醫院》的鏡頭,并沒有止步于寵物對主人的忠誠,主人對寵物的寵溺,而是向生活的更暗深處探了一步,去捕捉寵物背后的人生故事。
那個從護士手里搶過裝著貓的身體的黑塑料袋,抱著又哭了一會兒的女孩,她等了一天才找到時間送貓來醫院;那個90多歲還可以騎自行車的阿婆,告訴醫生,她年輕時候是練雜技的;那個不愿意多花錢給貓做貓瘟檢測的阿姨,向醫生強調說,自己住在三室一廳的大房子里。
《寵物醫院》里,有垂垂老人風華正茂的故事,有一個家偶爾露出的家務分工,有獨居人生的無奈,也有人們想藏起來的自卑。
表面拍的是寵物,其實看的,全都是人間的悲歡。
4在決定給那只17歲的哈士奇安樂死前,二哈的“哥哥”曾滿懷希望地問醫生,“可以再撐個半年一年這樣吧”,護士在辦公室里小聲念叨,這個男主人太樂觀了。
醫生理解男主人的樂觀來自哪里,他解釋說,即使寵物到了生命的末期,見到主人回來,依然會搖著尾巴去迎接,但搖完尾巴就沒力氣癱在一邊。“它其實在盡力歡迎你回來,但它自己,并沒有那么的舒服”。
原來這個讓我傷過許多次心的世界上,依然可以遇到這么盡力的陪伴。
我媽說,你真的覺得寵物能替代人的陪伴么?
我不能坦然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你養寵物,我認真地推薦你去B站看這部《寵物醫院》,關于生命的相遇與別離,關于日漸孤獨與重構信任,關于替代與無法替代。
但是你不用怕哭,因為有淚的地方都有溫暖的陪伴——
那針讓二哈熟睡的液體推進它的身體里的時候,很多人在B站的彈幕上打下了他們去世的寵物的名字,“晚安,小優”,“下次在回來找媽媽和哥哥啊”,“記得去汪星球找一個叫妞妞的博美”,“幫我照顧好湯圓弟弟,他是一只溫柔的薩摩耶”,“晚安,寶貝”。
點擊末尾閱讀原文,預訂觀看《寵物醫院3》第四集,備好紙巾,敬請期待。
貪財好色的花兒街致力于為大家帶來更有價值的閱讀。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花兒街參考(zaraghost)、作者,侵權必究。往期熱文· 推薦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后臺回復「好色」獲取有顏色內容
點在看的人怎么吃都不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