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農歷廿八,高速公路車稀路凈,流暢舒心,比平常多了一種情韻。兩邊的青山綠水,美麗綠植,也就更加賞心悅目了。車輛“嗖嗖”,輕快輕松,一切都很愜意。
幾百公里的路程,漫長又短暫,漫長是急切見到家鄉的山水,短暫是因為快樂隨著路程的延伸而增加。
奇怪而奇妙的情感!
?錯過霞湖路口,從內湖出來。到了到了,頭陂、圖美,店下,博美近在眼前。
然而,塞車了!從店下到博碣路,走了一個多小時。眼看家門近在咫尺,就是親近不得,行人、單車、摩托車,都在急著穿梭。蟻爬一樣走完糟心的路,停車又成難事,最后不得不停在鰲豐村內。便想起一些話來:
急并快樂著!
痛并快樂著!
快樂并擔憂著!
??
?二
假如沒有了三街六巷,博美的年將會如何走樣?那是不可想象的,這里是博美的根、博美的魂!徜徉于此,宛如走進了舊畫卷,有了穿越感。街巷行人少,幽幽然悠悠然透著親切和安祥,身心便有了寧靜的自在。眾多的祖祠,年代久遠的瓦屋,甚至斷垣殘壁,留下的是時間印記,氤氳著歲月氣息,還有祖輩遺跡和童年記憶。每一座老屋,都在扯住腳步,讓你遐思往昔多少多少的故事,多少多少的人物。
?你也可以在街巷上慢慢走,什么都不想。也可以慢慢把自己的故事默念出來,交給三街六巷,就象對母親地傾訴,然后一身輕松地離開。
三街六巷,已經成為一種象征!
東門池畔,一個老媼攀著護欄在健身,旁若無人,自得其樂,腰身扭得那樣矯健。這是一個努力生活的老人。一株木瓜,枝干粗大,竟然長有二人多高,頂端結了一圈木瓜。木瓜下,兩個小孩在放鞭炮,大一點的點燃一個,掩耳后退,“啪”一聲響,兩張稚臉綻放出滿足的笑容。多少年后,他們會想起在東門池邊木瓜樹下放鞭炮的童年嗎?
池水綠得深沉,波瀾不驚,象是在沉思。
“啪”的又是一聲炮響,仿佛在說,年來了!
?三
也許說,年是從除夕拜祖公正式開始的。或者說,拜祖公開啟了年的儀式。除夕日一過午,集市上交易氣氛漸消,路上已經有人肩挑一雙或手挎一只竹“籃飯”(飯籃)在走。“籃飯”裝著祭拜祖宗的飯菜和香燭元寶銀錠。熟人一見:
“拜祖公了?!夠早的。”
“拜祖公了!有人更早呢!”
話音未落,腳步不停,目標唯一,心念拳拳!
?祠堂里燈亮了,燭火灼灼,香煙繚繞。平常冷寂的祖祠,每年的今天,佇滿了煙火氣。人越來越多,煙氣越來越旺,嗆著鼻眼了,好辣!舉香跪拜,恭敬插進香爐,退到邊上,邊上聚了一圈房親。平時難得一見,先互道一聲“新年好”,或拘謹,或爽朗,漸漸聊開了。
聊年情聊生意聊工作聊健康??聊疫情,末了都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堂上香燭正旺, 堂下聊興高漲,話音高高低低、明明暗暗,飄在頭上,飄過天井,飄出祠堂。突然聽到有未曾謀面的房親在寒暄:
“哎呀!我們還是同拜祖公的呀!”
“嗯哪!想不到!想不到!原是厝內人!”
論起輩份,竟是年長的要叫年幼的為“叔”、為“叔公”。
年長的睜圓了眼:
“嗬嗬!要是路上吵起來打起來,得罪了叔公,那就少禮死了!”
周圍的人嘻嘻哈哈。
年幼的象是“倚老”,又象尷尬:
“尾房出叔公!”
又是“嘻嘻”“哈哈”。
?四
沒有鞭炮聲的年,同樣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在鄉村。政府禁炮,權衡的是安全與隱患,是理性。民眾期望熱鬧,思量的是喜慶和氣氛,是情感。有民俗專家也說,沒有了鞭炮聲,中國年還是中國年么?
博美人也在糾結!
?第一聲炮響了,看看鐘表,時交子時。 開門炮!新春第一聲響 !
鞭炮聲此起彼伏,近若炸雷,遠如炒豆,連綿不斷。新年大搖大擺地來了!
我的記憶在對比。幾十年前的開門炮, 先是幾“聯”幾“聯”(很古雅的量詞)的放,鞭炮很短,一“聯”兩巴掌。后來是長串,再后來論“球”論“個” 了 。生活越好,鞭炮越長。昔日兒童爭撿啞火的炮仗,如今視如畏途。
兒時的開門炮,還是親友互相拜年的一大談資。大年初一,大人們喝著茶,論起炮聲的密集、稀疏,持久、短暫,且較以往年,然后得出結論: 過去一年莊稼收成的豐與歉。開門炮成了農耕時代年情總結報告。(現在早沒有這個功能了,放鞭炮只是勉強應景)。
我后來想想,收成好,我的壓歲錢會多一些,反之莊稼歉收,壓歲錢就少。
還想起那幾年,總有鄰居、親戚等到天光大亮,才急匆匆開門放炮,說是睡過了頭。當時聞者皆笑,如今想來,在炮聲隆隆中,還能沉沉入夢,這該有多累多困啊!心里悄然泛起一種滋味來,令人欲笑不能!
?五
開門炮一響,祠堂開始了初一祭祖。天上黑漆漆,街道、祠堂燈火通明。午夜拜祖公,是近年才有的,原先是在天亮舉行。許是考慮炮聲撓人,睡不著,不如先祭完祖,再回來睡個安穩覺 。再說如今有多少人午夜上床休息?習俗在商業時代大潮中悄然調整和改變,越來越常見。執拗的博美人,一樣在被動著或主動著。
以人為本的改變,自然備受歡迎
!
?在炮聲中,三街六巷人影綽綽,絡繹不絕。祭祖間隙,人們不忘趕到媽祖宮祈愿,祭祖祈福兩不誤。祠堂里也許有些肅穆拘謹,媽祖宮前則完全是輕松愉快的氣氛!我很驚訝這魅力十足的場景。我想起疫情前的那年除夕午夜,先是舞獅助興,矯健的動作和鑼鼓聲聲調動人的神經。媽祖宮里外人頭攢動,男女老幼,熱情而不喧嘩。祈愿者跪膝頂香,念念有詞,專注虔誠,等待者不急不躁,平和耐心。很奇妙的氛圍!人們似乎忘了一切世俗瑣事,單純了身心,物我兩忘。人人都成了仙佛!媽祖端坐前殿,頭戴寶冠,身著天衣,慈祥端莊,含笑注視眼前信眾。香煙繞梁,繁盛熏人,那是一個個心愿向媽祖匯聚。這里的每一秒鐘,仿佛飽含了安祥與甜美!把持不住一種情感,陶陶然,很受用!大街擠成二條長龍,一來一往,魚貫而行,來去都是同樣的輕松放松。笑容就自然在臉上。
年輕人喜歡結伙,一呼俱應,一笑俱笑,朝氣蓬勃。午夜的三街六巷,生氣勃勃!
人群中時有令人眼睛一亮,走過一個體態裊娜女人,發型熨貼柔美,衣裙勒出惹眼線條。一雙杏眼,流光溢彩,專注著前方,余光卻往兩邊飄,矜持著步子,又輕又穩??便成了風景!
期待疫情早日結束,重現往年溫馨隆重的景象!天后宮祈愿,既是人們的情感需求,又在展現良辰美景,將是博美經久不衰的年俗!
?六
宮前巷,司馬第,這座四合院,因為林廣神,漸為人關注。司馬,“授州同職”(相當現在副市長),很顯赫的官職。然而清代捐官多虛銜,有名無實。倒是作為紅糖巨商身份的林廣神,更引起興趣。
二百多年前,一個省尾國角的博美人,跑到蘇州賣紅糖,多么令人驚嘆。路途迢迢,山高水長,多少雨雪風霜、暮色黎明?其間多少艱辛、多少精彩、多少傳奇?這該有多少經歷?想起來心在顫動。他肯定領略了蘇州的上國風范,感受到蘇州的富貴繁華,更沉醉于蘇州的歌舞升平。他是個對美有著敏感的人。我甚至在想,他會哼一曲江南絲竹,唱一段柔婉昆腔!不可能嗎?那他為什么千里迢迢,帶幾位蘇州藝人,回鄉傳教飄色?費錢費力,這該是何等癡迷程度?
?林廣神,其容貌性格,似乎呼之欲出。精明溫厚的長者,而且儒雅。
博美飄色,從此在鄉里傳承了二百多年,以其精致華麗的裝扮和裝飾,渾然成景,別具一格,從此裝點博美的年節,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林廣神,必定在博美,乃至陸豐的文化史民俗史上,身影將越來越清晰和高大!
林廣神!神一樣的人物!(作者:林應奮)
?今天是元宵節是博美傳統大節日在此祝博美人元宵節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走大厝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