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429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
12月22日,央視春晚吉祥物形象“兔圓圓”官宣,“兔圓圓”標志性的四顆門齒,就取自于“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安徽模鼠兔”化石有何意義?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茜。
▲模鼠兔的復原圖。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
和現代兔子一樣,“安徽模鼠兔”有四顆上門齒
“安徽模鼠兔”,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動物,生存時代大約為距今6200萬年的早古新世。它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李傳夔先生研究并命名。
據李茜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進行大規模地質礦產的普查工作。中科院古脊椎所承擔了我國華南紅層的調查工作,這些大大小小的陸相盆地中有廣泛的古新世地層沉積,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安徽模鼠兔”化石正是發現于這次華南紅層的調查過程中。它被發現于安徽省潛山盆地,1977年被首次研究報道。
“安徽模鼠兔”化石目前收藏于中國古動物館,這類化石包括保存大門齒及頰齒的部分頭骨及左右下頜。
“其上頜有前后兩對門齒,前一對個體較大、終身生長,而且從唇側面能明顯看到門齒中間有溝,緊貼其后有一對小的門齒,這些特征和現代的兔子是一致的。所以‘兔圓圓’的形象保留四顆上門牙,兩大兩小,正是源于這一特征。”她進一步解釋說,模鼠兔和現代的兔子上下各有終身生長的門齒,所以兔子需要不斷磨牙,以防門齒長得過快,影響正常取食。
━━━━━
“安徽模鼠兔”是“鼠兔同源”化石證據
兔是兔形目的統稱,鼠是嚙齒目中最大的一個科。然而在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提出了嚙型動物的概念,將鼠、兔、鼩鼱等動物都歸入其中。大家彼時認為,兔跟鼠之間是有親緣關系的。然而在20世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兔與鼠不僅在上門齒的數量還有形態上有所差別,在其他的解剖結構上,兩者也存在差異,因此提出,兔跟鼠沒有親緣關系。正是由于沒有關鍵的化石證據,這一爭議持續了近100年左右,成為當時生物界熱議的話題。
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潛山盆地不僅發現了“安徽模鼠兔”化石,還發現“東方曉鼠”的化石。“安徽模鼠兔”更像兔形類的兔,“東方曉鼠”則具有很多嚙齒類的特征,從化石來看,二者之間還有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根據這些證據,1984年,李傳夔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觀點,此后還提出,東亞是嚙齒類和兔形類的起源地。
━━━━━
我國擁有近乎完整的兔演化化石證據
李傳夔等老一輩古生物學家帶領科研團隊在祖國大地上奔走幾十年,一步步將空白填滿,使我國擁有了近乎完整的兔演化化石證據。
李茜說,“安徽模鼠兔”是整個兔形類的祖先類群,2007年,中國科學家在內蒙古二連盆地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兔形目標本,將其命名為“遠古道森兔”,道森兔的年代可以追溯至5300萬年前。“這是目前已知的最為原始的兔形目化石,在北美、歐洲,兔形目化石出現的時間要遠遠晚于5300萬年前。”她說,“遠古道森兔”是介于“安徽模鼠兔”和現代兔子之間的過渡類型,相當于這些化石證據串起了完整的兔形類的演化。
所以,春晚吉祥物“兔圓圓”,不僅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生肖兔,更是凝結中國科學家求索精神的中國白兔的“祖先”。
值班編輯 康嘻嘻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