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敦煌,
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很多,
雖說偏遠,
可它卻是獨特美麗的一片土地。
敦煌,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是一片富含文學養分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批本土作家、詩人,他們給敦煌這片土地賦予了天然的書香氣息。
敦煌牧歌 一頭筆耕不輟的老黃牛
敦煌牧歌
長歌
邊塞新歌古塔情,
十年磨礪一朝驚。
癡心不改寄林圃,
匣內時時聞劍鳴。
本期活動的主講老師祖祖輩輩就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六十余年放牧著自己的羊群,放牧著人生,也放牧著夢想,以三部曲的形式、心理路程,漫長而短暫的人生,那些驚心動魄、難以忘懷的往事常在夢中縈繞,禁不住用了十余個春秋,墨涌筆端躍然紙上,表達一個農民對家鄉的熾熱之情。
講師簡介
邊牧,原名邊振基,農民作家,敦煌市作家協會會員,發布散文小說作品50余篇,花費十余年創作出第一部長篇紀實章回小說 《敦煌牧歌》,勞作之余,筆耕不輟,為敦煌文化發展繁榮以盡綿薄之力。
關于《敦煌牧歌》
這部具有濃郁敦煌地域特色的長篇小說30余萬字,描寫了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改革開放期間,發生在敦煌邊緣鄉村的故事,真實記載了敦煌農民戰天斗地的奮斗歷程和勤勞善良、不屈不撓的優秀品質。《敦煌牧歌》是邊牧花了十余年時間創作出來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書籍簡介
小說主要分為兩部。
第一部:小說主要人物為顧曉紅,故事從民國中葉至新中國改革開放,時間跨度長達七十余年,其間發生在敦煌邊緣鄉村的事件與故事,按時間順序連貫地集散于筆端之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真善美等躍然紙上。
筆者細心地觀察,描繪出大西北獨特、古老、蒼涼的荒原景色,原始胡楊林,干涸的古河床深溝險壑,古老神奇的雅丹地貌,紅柳、黃羊、狼、羅布麻,漢長城的殘壁,碧波蕩漾的疏勒河,殘缺的烽火臺......
第二部:小說以主要人物黑子為主蔓,帶出當時社會所發生的事件與故事,按時間順序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向后延續著,人世間的真善美全躍然于紙上。
筆者從親身經歷刻畫出書中的每個角色,有古老蒼涼的荒野描述,有高聳雄偉的祁連山景,有與肅北蒙古族接壤的一百四十里寬廣的戈壁,又有農村生活軌跡,字里行間散發著濃郁的鄉村氣息與泥土的芬芳。
在講述過程中,邊老用淳樸親切的敦煌方言,用樸實的話語講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言語中和這本書的的字里行間能感受到筆者對那時候的遭遇表現出來的豁達與樂觀。
在互動環節中,聽者都表示被這本書樸實無華卻令人回味不已的內容所感染,都是發生在老一輩身邊的事,被邊老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后,倍感震撼與親切。雖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正是因為這樣,才更顯其深意。歷歷在目的敦煌往事,瞬間讓人回味無窮。
后記:
古老神奇而遙遠的敦煌歷經風雨,滄海桑田,仿佛眨眼間的功夫,這片土地在一輩輩的人們手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翻天覆地的變化令老一輩感嘆不已,令年輕一代更加信心百倍。
蒼涼的荒原景色,古老神奇的雅丹,干涸的古河床深溝險壑,碧波蕩漾的疏勒河,漢長城的殘壁,殘缺的烽火臺,風光旖旎的塞外美景...
現今的敦煌,已是世界之敦煌。
敦煌書局正是在這種被濃厚的熱愛敦煌文化的情懷所感染的環境下誕生,擔負起更廣意義上的敦煌文化弘揚事業,通過眾多作家、詩人,在諸多筆者的共同發力下,讓令世人驚嘆的莫高精神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