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搬運飼養池內的人工繁育揚子鱷。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近期,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繁育的揚子鱷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越冬轉場。
記者從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隨著保護區就地越冬項目主體工程基本竣工,本次越冬轉場將成為這里揚子鱷的最后一次大規模冬季“搬家”。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迄今已有2億多年歷史,有長江“活化石”之稱,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寒冷的冬天,揚子鱷需要到洞穴里冬眠,但由于飼養池內的揚子鱷數量多、密度大,無法自主筑洞冬眠,每年冬季氣溫降至約10攝氏度時,保護區便通過人工輔助方式,把池內的揚子鱷搬運至越冬暖房,來年春天再搬運回飼養池。
11月30日,工作人員在清洗即將搬入越冬暖房的揚子鱷。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記者在保護區內的揚子鱷飼養池看到,工作人員一手按住揚子鱷的嘴巴、一手托起它的身體,將一條條揚子鱷搬運至專用運輸箱內,再由吊車裝運至運輸車上,送往附近的越冬暖房。
“我們按照揚子鱷的體長和大小將它們分到53個越冬暖房,以便于管理。搬運后,我們會對揚子鱷進行健康體檢和消毒,并在冬眠期間定期清潔室內衛生、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夏同勝說。
這是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揚子鱷人工繁育設施升級改造就地越冬項目。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2021年,保護區啟動了揚子鱷人工繁育設施升級改造就地越冬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615萬元,包含飼養水塘、揚子鱷人工地下洞穴、科研監測設備等設施,揚子鱷在冬天可以從飼養水塘爬到人工洞穴就地冬眠,更好地滿足揚子鱷冬眠需求。
“新項目一共有11座人工地下洞穴,可滿足近4000條成年揚子鱷的冬眠需求。通過安裝攝像頭、傳感器等智能設備,可以對揚子鱷進行遠程噴淋增濕以及日常行為監測管理等,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夏同勝說,明年4月,這些新設施將正式投入使用,為揚子鱷營造一個更加安穩、自然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