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雖然有養貓,但是可能還是對本國本土品種不是很了解,中國古代四大名貓分別為云貍獅簡(云貓,貍花貓,臨清獅貓,簡州四耳貓)。
1.云貓:又稱小云豹,身上有云朵一樣的斑紋,介于豹亞科和貓亞科之間,尾長幾乎等同體長,極危物種(牢底坐穿獸),大家有了解就好,這個是養不了的;
2.貍花貓:相信貍花貓也是我國分布最多最廣泛的貓之一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本土貓種,關于外貌我也不過太多贅述,屬于我國自然選育的一種工作型貓種,善捕鼠,中大體型,有斑紋,外形和美國短毛貓近似(也正是因為近似,導致引進的美國短毛貓蝴蝶紋生出來很多魚骨刺斑紋,具體原因是什么我就不多說了,明白的人都懂)也對貍花貓造成了極大影響,原生貓種的原始特征越來越少,因為外來貓種的特征影響,或許有一天貍花貓會消失在中國大地上,關于貍花貓申報CFA確有其事,長城貓俱樂部(以下簡稱長城)2003年起,歷時7年提純培育,于2010.2.8中國貍花貓正式被CFA認定為臨時品種,同時確認貍花貓的名字:Chinese LI Hua。
2011.2CFA大會投票決定接受中國貍花貓作為雜項品種。
2014中國長城愛貓俱樂部退出CFA
2015年中國貍花貓成為CFA最受歡迎的第42名。
當然,長城也是因為某些原因退出了,具體原因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貍花貓確實被接受認可了,但是!敲重點,被承認的只是長城培育出的貍花貓以及他們的后代,大部分貍花貓是不被承認的,因為認定為一個品種最少要做到一個五代,遺傳性狀穩定,擁有一定的種群數量,大部分貍花貓都被卡在了第一關,所以還是只能認定為家貓。
順帶提一句,貍貓換太子中,貍貓不是指貍花,古人分類很奇怪,面長者為貍,短者為貓,比如犬科的狐貍,靈貓科果子貍,都歸類在貍的范疇,貍貓換太子中的貍大概率是指一種山貓而不是貍花;
3.臨清獅貓:也叫山東獅子貓,也相信很多朋友都被獅貓的顏值吸引,被稱為國產布偶,尤其是異瞳獅貓,那種靈動,是其他品種貓所沒有的,獨特的氣質,天生自帶高冷范,北京故宮現在還有獅貓的后代,相信去過北京故宮的貓友也為之著迷,比如,小龍女,鰲拜,嘚嘚都是有很明顯的獅貓特征。
關于獅子貓起源以及純種問題
山東獅子貓又稱臨清獅貓,起源于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由藍眼睛的波斯貓和黃眼睛的魯西貍貓雜交培育而成。
但是波斯貓1860年才被培育出來,而明朝獅子貓記載1567年以前就有獅子貓記載(暫且不談論宋朝),所以我推測,當時所謂的波斯貓應該是波斯人帶來的原種安哥拉貓(現在的安哥拉貓是美國培育出來的,并非原生安哥拉貓,真正的原生安哥拉貓應該只有土耳其國家動物園才有了),而魯西貍貓也并非我們第一印象中的貍花貓,古籍記載,面長者為貍,短者為貓,貍貓和貍花貓沒有任何關系,現已絕跡的魯西貍應該就是黃眼睛的白色短毛本土貓(個人見解)。
臨清獅子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系。
而獅貓最早起源記載是宋朝1142-1155年左右,據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記載:“檜女孫崇國夫人者,方六七歲,愛一獅貓。亡之,限令臨安府訪索。逮捕數百人,致貓百計,皆非也。乃圖形百本,張茶坊、酒肆,竟不可得。”
到了明代,伴隨著明朝與波斯的交往密切,波斯貓也在這里安家落戶,加之波斯貓喜食羊的肝腎,便很快在回民家中繁衍開來。而臨清與河北交界,再加上獅貓是作為貢品進貢給皇家玩賞,所以應該在山東,河北,北京等周邊獅貓都有廣泛分布,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山東獅子貓和故宮御貓,故宮的御貓就是帶有獅子貓血統的后代。
而關于獅貓純種的定義,實話實說,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民國軍閥混戰,再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遇到了三年饑荒,這一品種能得以保留至今實屬不易,不能說完全絕種,只能說是少之又少;
獅貓瞳色分為黃色,褐色,藍色(深淺都可以接受),鴛鴦眼(左藍右黃,左黃右藍都可以),綠色瞳一般是認為是金吉拉色波斯或英長銀漸層色的后代,所以不在討論之列,半瞳色較為稀少但是比較影響整體美觀所以也暫不討論;
被毛顏色以接受程度最高的純白色為主,以臨清本地雪獅子最為有名,允許前面所述任何瞳色,其次就是黑色,橘黃色(一般帶有條紋,以純橘為最好),三花色,玳瑁色,雪中送炭,雪里拖槍,拖槍負印,拖槍掛印,頭頂烏紗,鞭打繡球等都是被允許的,除黑色以外的獅貓,以紅鼻紅爪為上品;
面部特征:獅貓具有寬大的頭部,兩耳間距稍寬,頭頂平而寬大,耳朵以60度左右樹立為最佳,眼睛圓而大,以眼角眼尾不吊起為佳,鼻子寬大略短,鼻梁長度的二分之一為眼睛的高度為佳,鼻頭粉紅呈等腰三角形,臉寬呈臥鴨蛋形為佳,嘴巴以寬大類似雄獅為佳,線條明顯,腮毛豐富,類似狐貍面部頰毛,所以又稱狐臉,獅貓臉部非常特殊,有別于英長高地等貓的圓面部,腮肉不突出,同時又不同于布偶緬因的楔形臉,有些類似于德文卷毛貓的面頰,這也是判定一只獅貓的重要指標,頰毛之下就是獅貓最為關鍵的圍脖,圍脖又分為胸前毛與脖領毛,毛量較好的獅貓三處幾乎融為一體,也就形成獨有的獅鬃,肩胛骨以后的毛發與肩胛骨之前的毛發有較大差異,后者蓬松且長度較長,前者較為柔順,長度不及脖頸及尾部毛發長度,是除面部頭頂以外最短的地方,冬夏兩季外形較為極端;
身體背部平且寬大,四肢以粗壯有力略短為佳,尾部毛發旺盛,幾乎與身體同寬,成年以后身體飾毛可以做到胸前毛發及地,蜷臥不見四蹄(個人見解,如有不足或錯誤歡迎斧正補充)。
四川簡州貓:和前面提到的貍花貓一樣,都是屬于工作貓種,善捕鼠,因其產自簡州(今四川省簡陽市)而得名。其體形高大強壯,動作十分敏捷,在狩獵方面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好手,在廣大農村飼養量較大,主要用于捕鼠。在明清朝的時候,是給當朝皇帝上貢的全國四大土特產之一,因此作為皇家貢品的簡州貓聲名遠播。花色各異,大多毛色混雜,鮮有純毛色。
簡州貓是非常奇異的,這還要由《四川通志》的記載開始(還有一些筆記叢書之類的記載)說起,天下所有的貓都是有兩個耳朵,只有簡州貓的耳朵是四耳。乾隆年間《簡州志》載:“天下貓兩耳,惟四川簡州貓蓋,輪廓重疊,兩大兩小,合成四耳也”。所謂“四耳”,是因為此貓的耳朵輪廓相互重疊,分別是兩只大的、兩只小的,在耳朵里面還藏有耳朵,所以形成四耳。
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著重說一下,因為簡州貓特征明顯的圖片真的太少了,也怕很多貓友誤會,這不就是貓的附耳嗎,有什么奇特的,簡州貓四耳確實奇特,雖然說也是附耳,但是和平常的貓區別很大,正常貓的附耳有一個輪廓,邊緣基本和耳朵齊平,有小縫隙可翻轉(可以趁貓主子睡著時偷偷觀察下貓主子耳朵)簡州貓附耳較普通貓大2-4倍,有明顯輪廓形狀,邊緣部分超過耳朵主體,下裂位置明顯,看上去就像從耳廓內長出了一只小耳朵;
明朝和清朝時期,向皇帝上貢的土特產主要有建昌鴨、固始雞、松潘沙狐,最后一個就是簡州貓。
簡州貓成為了皇家所飼養的寵物,就有人開始模仿,一些大官、大吏等等,也會專程前來向簡州所求飼養簡州貓,這樣可以表現出自己非常的有情趣、十分的高雅;也有人把它當成時尚的寵物,送給自己的上司,或者是送給自己的同僚,來互相拉攏彼此的關系。在那一段時間,最受人歡迎的禮品就要屬簡州貓了。
和獅貓一樣,都是吃皇家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