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到過貓主子送你的死老鼠嗎?瘋狂吸貓的同時可別忘了它天生就是掠食者,只是早早地靠賣萌獲得了人類的寵愛。當第一批人類在世界各個地區種植糧食發展農業,古埃及人就發現貓不僅是捕鼠抓蛇小能手,也可以作為軟萌的寵物飼養在身邊,家貓自此就開始成為了令鏟屎官愛不釋手的長毛尤物。沒有一個文明對貓的喜愛程度超過了古埃及。
你一定見過這個蓋爾安德森貓(Gayer-Anderson Cat),它是由青銅鑄成的,穿金戴銀,氣質高傲,是巴斯特崇拜的重要佐證 | Paul Hudson / Wikimedia Commons
對貓主子的膜拜
要說貓在古埃及的群眾基礎到底有多好,在家家戶戶都養貓的古埃及,一些寵物貓不僅在生前被悉心照料,死后也享受與人同等待遇的木乃伊化工序。除了油脂、香料等材料之外,當時的人們甚至還會用黑曜石或者彩色玻璃來裝飾木乃伊的眼睛,在主人去世后也會被作為陪葬放在主人的墓穴中。
在神話氛圍籠罩下的古埃及民間,貓從捕鼠這種實用價值走向神壇也似乎是必然的。一開始,貓在一個家庭中作為寵物的同時,也被用來代表一些神明。從古埃及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與貓相關的形象,我們看到的各種貓壁畫、貓神像、貓木乃伊等,都在演繹著縱橫交錯口口相傳的眾神關系圖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女神巴斯特(Bastet)。她掌管著豐收和生育,更保護著這家人免受災禍,是住宅和家庭的保護神。
John Reinhard Weguelin 1886年的畫作,名為《一只埃及貓的葬禮》(The Obsequies of an Egyptian Cat),可以清楚看到,左上角是一個貓木乃伊 | Wikimedia Commons
從距今3000年前的布巴斯提斯(Bubastis)王朝時期開始,巴斯特崇拜逐漸從一種民間信仰成為了一個宗教行為,也開始真正形成規模。一開始,一切都顯得美好、豐盛、富足——Bubastis正是“巴斯特的家”之意。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區的尼羅河沿岸的布巴斯提斯城,人們對巴斯特的崇拜越來越狂熱,為她建立宏偉的神廟,舉行一年一度的巴斯特節。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在公元前5世紀來到埃及,描繪過盛況空前的節日氣氛:
朝圣者們載歌載舞坐著船沿著尼羅河順流而下,當到達布巴斯提斯之后,他們舉行了一場非常莊嚴的宴會,在這個日子里喝的葡萄酒比一年中其他時間都多。據說多達70萬朝圣者前來慶祝巴斯特節……在布巴斯提斯城,死貓被帶到神圣的建筑物中,在那里進行防腐和埋葬。
內巴蒙(Nebamun)陵墓中的壁畫,藏于大英博物館 | Marcus Cyron / Wikimedia Commons
“貓奴”不免會認為,貓神巴斯特的崇拜達到了這樣的頂峰,“正史”中的貓,一定受到了超乎尋常的寵愛。貓木乃伊也是由此而來的,這些被精心照看的“貓主子”,即便是死去后也能保持完好的木乃伊形態,在幾千年后被挖掘出土,展出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廳中供人觀(膜)賞(拜)……故事講到這里就有人想畫上句號了。
當崇拜成為生意
然而,隨著大規模的貓木乃伊墓穴被發現,越來越多貓木乃伊被出土,“貓木乃伊”已經看起來不再精致而神圣,有的甚至可以用粗制濫造、偷工減料來形容,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往后我們會知道,考古學家是怎么從側面將事實還原的。
從1980年代至今,考古學家已經在斯佩奧斯?阿爾特米多斯(Speos Artemidos)、布巴斯提斯(Bubastis)和薩卡拉(Saqqara)的貓墓地中發現了成千上萬個貓木乃伊,古埃及幾個世紀以來,尼羅河沿岸的這幾個主要城市都參與了巴斯特崇拜的儀式,這里被作為固定的向巴斯特獻祭的貓墓地。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貓木乃伊 | elinar / Flickr
大英博物館在1907 年獲得了來自吉澤 (Gizeh)的 192 只木乃伊貓,其中兩具貓木乃伊在 1980 年就拿去拍了X 光片。在當時就足夠得出一個結論:它們在兩歲之前就被故意勒死。隨著非破壞性的CT儀器越來越精密,貓木乃伊內部成像清晰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時間再次回到巴斯特崇拜的鼎盛時期,讓我們來還原一下,人們在神廟附近的供品店買到的貓木乃伊到底經歷了什么?
動物被做成木乃伊,一般有作為隨葬獻給死者的食物與寵物、祭品、特定宗教圣物幾種的目的。貓在古埃及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種是我們一開始所說的,養尊處優的寵物貓死后被精心處理成木乃伊;而另一種卻成了巴斯特崇拜產業化之下的犧牲者。
來自英國的斯旺西大學研究團隊,對幾件動物木乃伊進行了高精度的計算機斷層掃描。其中的貓木乃伊,從頭骨形狀、牙齒、脊椎的受損情況可以得知,這可能是一只尚未成年的家貓,死因是脊椎異常錯位斷裂 | Richard Johnston et al.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在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0年的希臘化時期,當狂熱的朝圣者源源不斷地趕來供奉巴斯特,作為祭品的貓木乃伊早已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自然死亡的貓。于是,神廟附近的從業者拓展了更多的業務,更多的人力加入進來,貓木乃伊的供應逐漸產業化。這個時期,貓被作為貓木乃伊的原料而被近親繁殖,在逼仄的空間下生存,尚未成年就被從頸部折斷處死,進入下一道工序。它們從未享受過貓主子般的待遇,也沒有人注意去聽呼嚕嚕的聲音。
貓木乃伊的內部可見多處骨折 | Richard Johnston et al.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被培育成這種祭品的貓通常會因為勒死或折斷脖子而死亡。在木乃伊化過程中,貓的尸體會被曬干,并被土壤、沙子或其他某種包裝材料填滿。狂熱的慶典使得貓遭遇了可怕的屠殺。就像人們前往寺廟拜佛時可以輕易買到的香火一般,一只只非正常死亡的貓被做成了木乃伊供人購買。
貓主子的厄運
2019年歐洲文化遺產日之際,法國INRAP考古研究所聯合了幾個技術團隊,采用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一種使用 X 射線進行掃描切片的醫學成像技術),對一個貓木乃伊內部進行分析,然后再通過3D打印來完成體積重建,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2500多年前的貓木乃伊內部。
研究人員Théophane Nicolas說:“這些骨骼并不是來自同一只貓,而是由五條后腿骨和三條貓尾巴組成。”
貓雕像形態的木棺,用于裝貓木乃伊,編號MAHG 23437,藏于比利時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 Wikimedia Commons
一些研究者認為,未成年的貓常常是不夠大的,當時的制作者為了賣個好價錢,才將它們湊成比原先更大的貓木乃伊來出售。一部分木乃伊由小貓骨架和其他填充物組成,有的甚至里面不含任何動物遺體,而是填充了皮革、礫石和蘆葦。在如此駭人聽聞的巴斯特崇拜之下,這種形式的偷工減料反而令人有了一絲寬慰。
此時的巴斯特崇拜已然是“愛貓情結”完全的反面。無論希羅多德將當時的場面描繪得有多“盛況空前”,我們都不會將它定義為愛貓。人們瘋狂地為這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添磚加瓦,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都是這些幼貓的加害者。
蓋爾安德森貓 | Nic McPhee / Wikimedia Commons
直到公元前30年,古羅馬征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巴斯特崇拜才逐漸式微。公元 380 年,異教神廟被扣押并禁止獻祭。從此貓不再“為獻祭而生”這一選項,“貓主子”才得以稍稍松口氣。再看看眼前唾手可rua的貓主子,兩腳獸更應該好好待它們來彌補了。
關于埃及
木乃伊聞起來像話梅?
屎殼郎怎么成了圣甲蟲
古埃及的啤酒是啥味道
野生動物往往生活在人類難以到達的地區,我們通常通過紀錄片、影集和圖書來了解它們。
其中很多作品,會有意無意地為野生動物塑造出擬人化的意境。這樣或許可以喚起大眾對動物的關注,但并不利于認識真正的大自然,甚至還會誤讀野生動物的種種行為。
攝影:鮑永清
因此,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歷時2年,搜集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攝影作品,編制成了這本《生命的力量》。在書中你可以看到過去100年來,中國人和野生生物關系的變化過程。
左:鉤手水母;右:一種線珊瑚
這是一次跨越全國的旅程,我們的第一站將深入森林和丘陵,聽虎嘯、聞猿啼;又挺進草原和荒漠,遠遠地望著羚羊的聚集和狼群的襲擾。
川金絲猴 攝影:奚志農
在河湖、濕地駐足小憩,水鳥和魚豚就在身邊嬉鬧;沿著海岸一路馳騁,見證海洋的博大。最后回歸農田與城市,在我們最熟悉的地方,邂逅最陌生的伙伴。
經歷了這次精彩紛呈的旅行,我們更能清楚地意識到,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幅員遼闊的國土為多種多樣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神山圣湖的藏原羚 攝影:程斌
《生命的力量》
300+野生動物攝影作品
一線工作者走心講述
原價2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