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的學名為CanisFamillaris,也稱為“狗”。在動物分類學上,犬屬于脊索動物門(Chordata)→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真獸亞綱(Eutheria)→食肉目(Carnivora)→裂腳亞目(Fissipeda)→犬科(Canidae)→犬屬(Canis)→犬種(Canisfamilarislineaus)動物,犬科類動物主要包括犬(Dog)、狼(Wolf)、狐(Fox)、貉(RaccoonDog)、貍(LeopardCat)、山狗(Coyote)、豺(Jackal)及野生獵犬(YamainuWildDog)等。
犬的原始祖先出現于5000萬年前,當時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尾長體小、善跑而且會爬樹的食肉動物一一麥芽西獸(Miacis),這就是犬科動物的原始祖先,也是現代食肉動物貓科、犬科、熊科與鼬科等動物的共同祖先。在大約47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麥芽西獸開始逐漸分化出貓亞目和犬亞目兩個類群。貓亞目是現代貓科動物的祖先,而犬亞目則逐漸分化出現代犬科動物。其中犬亞目分化出“擬指犬”和“指犬”,到2500萬年前的中世紀,它們便進化為“新獸狼”,到了1200萬年前的上新世,進化為“湯氏熊”,大約在300余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進一步演化成狼、狐、貉與豺等犬科動物。直到2萬多年前,中型的狼才開始出現,并逐漸與人類發生接觸。
當人類還在從事游動的狩獵生活時,部落每次遷移后,常常會遺棄大量的動物骨骼以及其他烤焦的可食廢棄物,吸引了狼、豺和其他犬屬動物,緊緊追隨在人類生活圈左右。當人類從游獵轉為定居生活后,這類動物仍然在部落或村莊周圍游弋和棲息。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原始人與狼、豺等犬屬動物建立起了穩定的感情聯系。后來,人類發現它們在狩獵和采集活動中非常有用,并慢慢地建立起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伙伴關系,逐漸將其引入自己的家庭,成為人類最早開始豢養的犬屬動物,帶領它們進行野外狩獵活動,幫助飼主追逐獵物,偶爾還能擔任陪伴、警戒與守衛任務為此,這些犬屬動物依靠人類的生產活動而生存與繁衍下來,并最終進化成家犬。
因此,犬是由狼演化而來的,具有狼性,喜歡成群追擊,服從權威的領導。后來,人類根據需要,陸陸續續地改良純化了350多種不同的犬類,有看家用的、當警衛的、帶路的、打獵的、做玩具的,還有牧羊的。直至今天,仍有專門緝毒的,或為殘障、肢障者服務的犬只。
研究證明,犬的祖先更傾向于胡狼,因為沒有一種犬具有純粹狼的血統,只有極少數犬種具有狼的血統。為此,針對犬直系祖先是何種動物的溯源一直存在爭論,一元學說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犬均是由狼馴化、演變而來;而多元學說認為犬是由狼、叢林狼、黑背胡狼、側紋胡狼、豺和澳洲野犬六種犬屬動物馴化而來的。
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探索發現,犬的起源始于狼已得到共識,但對于具體的發源地和時間還是眾說紛紜。迄今為止,最早的犬化石來自德國1.4萬年前的一個下頜骨化石,另外一個來源于中東大約1.2萬年前的一個小型犬科動物骨架化石,這些考古學證據支持犬起源于西南亞或歐洲。而另一面,犬的骨骼學特征鑒定提示犬可能起源于狼,由此提出了犬的東亞起源學說。此外,不同品種的犬在形態上具有極其豐富的多樣性,似乎又傾向于“犬起源于不同地理群體的狼”的假說。所以僅靠考古學,很難提供犬起源的可靠線索。
生物學專家通過犬體內遺傳物質“線粒體DNA”的研究發現,五大洲的犬具有幾乎相同的基因,從遺傳學上證明全世界所有的犬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地一一東亞,然后才漸漸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大家已認同東亞的某些原始野狼,是如今400多種家犬的共同祖先,另據研究,人類與犬的友好淵源可以追溯到1.5萬年前。當時,東亞的人類首先開始馴化狼等動物,并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把馴化的犬帶到歐洲,甚至穿過白令海峽帶到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