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搜救犬的訓練方法- 探訪北京消防搜救犬訓練基地

      搜救犬(2) 搜救犬,是接受過專業訓練,從而成為專門負責執行搜索及拯救的 工作犬。搜索及拯救犬對于在廣大范圍、自然災害環境或有龐大數目受害者的情況下進行搜索及 拯救任務時有重大的

      搜救犬 搜救犬(2)

      搜救犬,是接受過專業訓練,從而成為專門負責執行搜索及拯救的 工作犬。搜索及拯救犬對于在廣大范圍、自然災害環境或有龐大數目受害者的情況下進行搜索及 拯救任務時有重大的幫助,能夠有效地收窄所需要進行搜索的范圍,以減低拯救延誤的可能性,并且促進搜索的效率。

      案例:深埋廢墟下10米也能搜到

      2011年4月11日上午8時許,朝陽區和平東街一座兩層民居發生燃氣爆燃,導致樓體坍塌。上午10時左右,現場明火被撲滅,搜救犬進入現場開始搜尋可能存在的被掩埋者。

      “我當時看到我的搜救犬對著一處廢墟吠叫,但是我明顯感覺到它猶豫的情緒”,馴導員徐東亮說,“因為現場環境太雜亂了,搜救犬會受到干擾,但它們對血的氣味還是敏感的。”

      徐東亮讀懂了搜救犬吠叫的含義,趕緊和戰友對這處廢墟進行挖掘,“這是一樓的一間廚房,我們將二樓掉落的一塊樓板搬走之后,果然發現一名老者躺在下面,不幸的是已經遇難”,徐東亮說。

      在接下來的搜救工作中,搜救犬又接連發現兩名遇難者的遺體。

      2014年8月29日清晨,朝陽區左家莊北里一居民家中發生爆燃。一對老年夫婦被困在一樓的廢墟中,無法確定位置。4條搜救犬進入廢墟,很快確定了被困者位置,最終消防員成功救出生還老人。“就算深埋于廢墟下10米,搜救犬憑借嗅覺還是能夠找到被困人員,而像搜救機器人可能會因為隔著一塊鋼板就無法探測到生命跡象,這也算是搜救犬的優勢之一”,徐東亮說。

      經過系統訓練,搜救犬甚至能夠區分出生還者和遇難者的不同,“因為活人和尸體的氣味是不同的,的反應也會有強弱之分,而像搜救機器人、生命探測儀等只對活人有反應,有時甚至會誤把小動物當成人”,李剛說。

      據悉,除了北京市內的搜救任務,這些搜救犬還曾參加過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各類救援50余次,找到100多名遇難者,救出30多名幸存者。

      休息時第一件事是清理鼻子

      記得汶川地震當天,李剛與戰友便開始收拾裝備。“我們雖然沒有接到通知,但是我們覺著應該會去,因為我們就是干這個的。”第二天,李剛與戰友便直奔災區。

      李剛戴著兩層口罩,帶著他的第一只搜救犬安特在北川中學附近搜救。在廢墟中艱難尋找,安特在廢墟中低頭嗅著。突然,安特停下腳步,對著廢墟處吠叫。李剛迅速召喚救援人員,告知這里可能有生命跡象。“樓板與磚石壓住了救援通道,救援人員挖了四個小時,看到了被困人,可惜已經停止呼吸。這是救援中最難受的。”

      救援休息時,李剛第一件事就是給安特清理鼻子,長時間的工作與復雜的外部環境,對搜救犬的鼻子造成很大的疲勞。“喝水問題很緊張,搜救犬也很渴,不多的飲用水要盡著它們。很多戰友說‘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一瓶水 ’。”

      最近的一次出警,在某小區的天然氣爆炸中,得知一名老年人被困在爆炸現場的塌方中,搜救隊員使用生命探測儀進行尋找,但是用儀器尋找一個多小時后仍未有發現。

      李剛接到了出警的任務,牛牛跳上廢墟,在搜尋了近10分鐘后,牛牛在一個墻角處吠叫。“吠叫就代表著搜救犬發出的信號,在這個范圍中會有幸存者或是遇難者。”搜救隊員對這個位置進行拆除,而后發現了一名老年遇難者。

      搜救犬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沒有局限性,一個很小的洞口,人員與設備很難進入,但是搜救犬就可以進入,不管是幸存者還是遇難者都能夠定位。

      花絮:原想開消防車卻迷上搜救犬

      “我家人希望我來北京當兵可以好好學開車”,來自山東的小伙子徐東亮,今年27歲,是一名有著9年兵齡的老兵,2006年他剛入伍時,抱著做一名優秀消防員司機的初衷,“沒想到在懷柔新兵訓練結束,我被分到朝陽的東壩后,這個想法有了一點點改變。”

      讓徐東亮改變想法的是從東壩營區對面院落傳出的陣陣狗吠聲。

      2006年,朝陽消防支隊決定成立北京首支消防搜救犬隊,隨后由朝陽區政府出資在東壩建立了搜救犬基地。該基地占地28畝,另外還有3萬平方米的綠地供搜救犬訓練。

      讓徐東亮著迷的便是基地內的第一批搜救犬,“我從小就喜歡狗,家里也養著狗,后來隊里選拔馴導員,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雖然最后只要兩個人,但我很幸運,得償所愿。”目前已是搜救犬隊馴導班二班班長的徐東亮說。

      搜救犬隊2006年12月29日開始正式投入執勤備戰,由北京市119調度指揮中心統一調度,負責全市包括因火災等原因導致的各種建筑物倒塌事故以及突發性山體滑坡、塌方事故、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事故現場的搜救任務。

      冷淡對待搜救犬得到抵觸回應

      李剛的第一只搜救犬是一只史賓格犬,名字叫安特,是在沈陽搜救犬基地培訓時分到的工作犬。起初,李剛并不喜歡安特,因為它沒有德牧那樣威猛。

      李剛對待安特的態度十分冷淡,安特也似乎察覺到了李剛的冷淡,連最基本的坐下訓練都不愿完成。教官察覺到了李剛與安特的關系,撫摸著安特,與它一起玩耍,安特很快在教官的指令中完成了坐下的科目訓練。

      教官將安特再次送到李剛面前,安特又拒絕完成李剛下達的口令。“心里雖然不喜歡它,但是又沒有辦法,要練它。”李剛開始一點點轉變態度,將每天的酸奶和雞蛋省下來,拿給安特吃。訓練結束后,李剛蹲在安特旁邊,跟它說話,給它梳毛。“一個月的時間,常常跟它接觸,安特也不抵觸我了。訓練也越來越順,我也慢慢喜歡它了。”

      在訓練的15名馴導員中,剛開始李剛和安特的進步最小。兩個多月后,李剛和安特成為所有隊員與搜救犬中進步最快的一對組合。

      2012年底,安特得病,在醫院看過之后醫生說只能靜養,不能動手術。半年之后,李剛正在濟南訓練。“戰友給我打來電話,說安特死了,我在走之前就知道它身體特別不好,沒想到時間那么快。”握著電話的李剛沒有止住眼淚,他叮囑戰友,“我回不去,安特要厚葬。”

      戰友在安特埋葬的地方埋下了一盆骨頭、一盆犬糧還有雞蛋。用防水的木板做了一個墓碑,寫著“安特之墓”。

      “除了吃飯和睡覺,我們都和犬在一起,陪它們玩耍、訓練。”李剛說,養狗的人一定要有愛心、耐心,要注意溝通和交流。“狗跟人一樣,也有感情,只有用心去對它,它才會聽你的話,把你當朋友。”“我們隊里都是些小伙子,平時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像和女朋友吵架了,分手了,都愿意和自己的搜救犬傾訴一下,”李剛說,“和狗交流特別簡單,不管你說什么,它從不會說你不好,永遠都是搖著尾巴,默默地望著你。時間久了,人也會變得簡單。”

      李剛每年都會去安特的墓前清理雜草。“很有感情,汶川地震它也跟我一起去了。”

      圖文均來自:北京晚報

      搜救犬的訓練通常要用1.5年到3年時間,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實際搜救訓練。而搜救犬的訓導者也要同時參加很多訓練,掌握如:使用衛星定位儀(GPS);紅十字會緊急救護訓練;使用地圖和指南針;使用對講機通話技巧;野外生存;搜索與跟蹤;安全地乘坐直升飛機等等。

      而犬的基本訓練科目則包括:跟蹤,即根據失蹤者的氣味跟蹤尋找;區域搜索,即在一個特定區域內讓犬找尋人類,人可能是埋在地下或瓦礫堆中;尸體痕跡,即發現任何人類的痕跡,包括血跡,骨頭,人體組織等;水上搜索,即在水下尋找和定位尸體的原發現地點;雪崩搜索,即尋找被雪崩埋在雪下的人類;自然災害搜索,即在各種自然災害現場尋找幸存者。

      訓練還包括搭乘直升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使狗能夠適應各種交通工具。

      搜救犬每工作30分鐘應該休息10分鐘,這樣才能保證工作質量。

      如今搜救犬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比如針對恐怖事件及地震災區救援。在美國9.11災難發生后,共有300多只專業和志愿者搜救犬參加了世貿廢墟的搜救工作,盡管沒有找到一個幸存者,但搜救犬和他們的主人的頑強努力還是贏得了人們的高度贊譽和尊敬。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