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癥
利用“拔毛法”對長毛兔采毛,是一種較科學的采毛方法。拔毛可刺激兔的皮膚,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兔毛生長速度,增加粗毛含量和提高兔毛的質量。但由于部分養兔戶拔毛的方法及時間掌握不好,因而引發許多疾病,不但影響兔的生長發育及產毛量,而且還可造成死亡。防治措施如下:
拔毛前應做好兔體及用具的消毒。采毛消毒后用一層干凈的塑料布或報紙鋪墊,拔完一只兔換一張。采毛人員的雙手每采完一只兔用75%的酒精棉球徹底消毒一遍,拔完毛的兔體用75%的酒精棉球全面進行涂擦消毒。
在拔毛前―天,每只兔喂地塞米松兩片,可使毛囊擴張容易拔掉。同時,拔毛時手法要正確,用力要適度,左手固定毛兔,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拇指捏緊被毛,一小撮一小撮地拔,不可滿把濫拔。子兔皮膚嫩,最好采用剪手法采毛,避免損傷皮膚;種公兔配種期間,母兔在孕期間均不用拔毛法采毛,以保證正常生產性能。拔毛后要加強飼養管理,喂給易消化、營養全面的飼料,并要喂給速補14或維生素B1 2片。拔毛后發生皮下炎癥和水腫時,可注射抗菌素和利尿藥治療,水腫嚴重者可穿刺放液。對于感染毛癬病者,每只兔每天用灰黃霉素1片拌于飼料中飼喂,連喂25天可治愈。
拔毛后感染疥螨的,治療可每千克體重用滅蟲丁0.2毫升皮下注射,隔1周后再重復注射1次;也可每只兔用0.3克~0.5克阿福丁散劑拌料飼喂或灌服,1周后再喂1次,均可收到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