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尾鸚鵡(詳情介紹)
圓蟲是鳥體內最常見的一種寄生蟲,這種蟲體喜歡潮濕的環境,在適宜的環境下可生存幾個月,在干燥的環境下則很容易死亡。傳播途徑主要是糞便。
在一般情況下,鳥會吃進大量的寄生蟲卵,這些寄生蟲卵會馬上孵化。蟲卵進到鳥的體內后,它們就會孵化成幼體,寄生于鳥的小腸,是鳥消化道最大的線蟲。蛔蟲的生活周期無需中間宿主,幼蟲在消化道內由卵內釋放出來鉆入十二指腸,經過一段時間后生長為成蟲。蛔蟲主要對雛鳥危害最大。大量幼蟲鉆入十二指腸時,會引起急性出血性腸炎。常見癥狀是消瘦,精神不振,生長發育慢,嚴重時造成腸堵塞,特別是雛鳥缺乏維生素A和維生素B時,感染發病更嚴重,有時還有拉痢癥狀。它們會嚴重影響鳥吸收營養的功能,鳥也會感到疼痛不適,嚴重時造成的生理障礙會使鳥死亡。
鸚鵡、鴿子的體內經常有這些寄生蟲。如果鳥舍里的鳥生活在一個大籠子里,你必須經常性地驅蟲。澳大利亞的鸚鵡,特別是相思鸚鵡經常發生這樣的問題。
在防治上要注意鳥籠、食灌、水灌的清潔衛生,防止糞便污染,保持環境干燥。給鳥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尤其應多提供維生素A、維生素B。雛鳥與成鳥分群飼養,病鳥要及時治療。對群養鳥應定期做預防性驅蟲。燥、排水方便的地面和至少一周一次地清除排泄物最好的預防方法。混凝土或金屬地面對控制寄生蟲效果很好。但是就算鳥生活在干燥、干凈的環境中也要每年進行1—2次的驅蟲。為了知道驅蟲工作是否有效,在驅蟲一周后要對鳥的糞便進行檢查。用飽和鹽水漂浮法進行糞檢,能在顯微鏡下見到蟲卵,卵呈圓形,卵殼厚而光滑,雙層膜,內含一個卵細胞,灰褐色。死后尸檢,肉眼可見腸內蟲體,蟲體長度可達10厘米,呈白色,橫切面為圓形。
控制圓蟲的有效藥物是:伊維菌素、莫昔克丁(莫斯達汀)、左旋咪唑、奧芬達唑、苯硫咪唑、驅蟲靈、驅蟲凈、酚噻嗪、噻嗪唑。驅蟲靈每公斤體重200—300毫克,將藥研碎后拌于飼料中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