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蟥就是水蛭,一般來時哦螞蟥很好養殖,養殖螞蟥需要注意首先養殖場所的選擇,然后螞蟥的種池準備,在哦養殖過程中還要注意水質問題等。
螞蝗人工高產養殖技術:
一、選址建池
選擇面南背北,避風向陽,排灌方便,陽光充足的地方。小規模養殖可建水泥池,剛建好時不能立即投種,應注滿水并加入食醋、尿素經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浸泡,直至池壁長滿青苔,這樣池體中含堿物質才能清除。
二、種池準備
池塘周圍接近水源處用富含腐殖質的疏松沙質土壤(必須非污染,非堿性),建成寬約60厘米的平臺。池底鋪放一些石塊和樹枝供棲息,至少1/2以上的區域面積種上水草等植物。同時應設置深(40厘米以上)、淺(20厘米)水域,或每隔5米自池底將屋瓦正反相疊鋪至平臺處,供螞蝗棲息及躲避高溫、強光(新建池用)。為了增加水的肥度,供螺、蚌類、水草生長以及微生物的生成,每畝撒入發酵曬干的雞、牛、羊、豬糞13立方米,放入池底并用泥土覆蓋20厘米,放入清潔無污染的水。舊魚池應清塘后或用茶餅、巴豆等藥物殺滅水中的有害昆蟲。提前3天用食醋10克/立方米或濃度0.4克/立方米優氯凈或強氯精(魚安)消毒,絕不可用生石灰。做好前期工作,再加上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就能獲得食物鏈的良性循環。這樣成本低、效果好,食物鏈匹配的越合理,水質也越清新,溶氧也越充足,浮游及底棲動物的生長就越快,隨之螞蝗放養密度就能提高,為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三、苗種放養
應到正規科研單位或信譽較高的養蛭場購買,或自繁。其小規模放養密度為:日本醫蛭1千條/平方米;茶色蛭、寬體金線蛭1-3千克/平方米。種蛭要求個體肥大,以每條12-20克的青年蛭為最好,活潑好動、體表光滑、顏色鮮艷無傷痕。個體在35克以上的老蛭應淘汰。若親自到購種場,建議主人在距育種池1米處吹一口氣,如能作出迅速反應為佳。如是大規模養殖,其放養密度為30-50千克/畝,約2400-4000條,只要食物鏈搭配合理,100千克/畝也是可以放養的。種蛭宜春、秋投放。
四、日常管理
1、投喂餌料。放種時即投放螺螄、河蚌80千克/畝,因前期工作做得較好,這時基本上無需更多的工作。當幼蛭出繭而食料不夠時,可投放畜、禽、魚用飼料,或每天潑熟豆漿3-4次,5千克/100平方米,或喂些蚯蚓、昆蟲、滅菌蠅蛆等,也可根據需要合理投食。只有日本醫蛭才吸血(每周投放動物鮮血凝塊放入池中,4小時后應及時清除殘渣,以免污染水質)。螞蝗耐饑性很強,一次飽食可15天不進食,能依靠體內儲存的能量來維持新陳代謝,不會餓死。
2、調節水質。水源是螞蝗生存的主要條件,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繁殖。7-8月水溫較高,可考慮架設防曬網遮陰。要注意適當換水,當水透明度小于25-35厘米時需換水,同時清理已死亡漂浮在水面的螺、蚌尸體。注意,很可能螺殼內有幼蛭,用鑷子將其取出,以減輕對水的污染。
3、產卵孵化。螞蝗在南方2月出土,長江流域3月,北方4月份,如溫度過低常躲在枯草或平臺附近的腐殖土內,10℃時伸展身體靜伏于池塘內,游動時頭端迎著水流。15℃左右時交配,頭端方向相反,雄孔對著對方的雌孔,受精率約70%,因此并非每條都產卵,交配后約1個月開始產繭。交配和產卵期內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靜,否則易造成螞蝗產空繭,孵化期內避免在平臺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在此期間的水位低于平臺10厘米左右,直至幼蛭全部出完,即使暴雨淹過平臺,應于3天內復位,否則將會造成卵繭內的幼蛭窒息死亡。受精蛭產2-4個卵繭,呈橢圓形,大小約為28毫米x20毫米,繭重1.5克,繭內幼蛭30條左右,約經20天左右即孵出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螺、蚌類的體液。水溫達30℃螞蝗停止生長。
4、自然越冬。螞蝗耐寒力較強,一般不易被凍死,氣溫低于10℃便鉆入潮濕疏松的泥土中越冬,也有的在池底淤泥中越冬。一旦進入越冬狀態,禁止進入越冬區域攪動,防止破壞螞蝗越冬環境。為防止溫度偏低,冰凍達越冬層,可在平臺上覆蓋厚約5厘米的水生植物或碾碎的麥稈保暖。水面結冰,應經常破冰,以保持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此外有條件的可利用大棚、地熱水、太陽能熱水器保溫越冬。這里值得提醒的是螞蝗必須經過1-3個月的冬眠才能產卵。
5、天敵與疾病的防治。天敵為魚、蝦、蟹、田鼠、蛙類、黃鼠狼、蛇等,可用微電網防治及工具捕捉。
上面就是關于螞蟥養殖的一些經驗和具體方法,希望對想養殖螞蟥的人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