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水蚯蚓需要選擇適宜蚓田、營造良好培養基、引進優質蚓種、采取少量多次投餌 、擂曬蚓田泥土等。
1、選擇適宜蚓田
可以養殖水蚯蚓的地方稱為蚓田,蚓田可以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低洼地或稻田。將其建成長15米、寬8米的南北向長方形養殖單元,四周筑成高15厘米、寬50厘米的田埂,方便人工操作。沿埂挖成深10厘米、寬30厘米的環溝,并形成南高、北低的10厘米左右傾斜,方便排干田水。田埂夯實筑平,確保不滲漏。在蚓田中間設立進排水系統,進水管為直徑5~8厘米的PVC管,架設高度要高于蚓田10厘米,排水管的直徑20厘米,排水管埋設位置應在蚓田最低處,埋設高度為蚓田平面以下15厘米處。進、排水口處還應設置圍欄設施,防止魚、蝦、青蛙等敵害生物進入蚓田。
2、營造良好培養基
3月下旬,用拖拉機耕翻蚓田內的表層土,耕翻深度為10~15厘米,然后用小型旋耕機反復旋軋,越碎越好。經太陽暴曬一周后灌水,讓表層土吸足水分,再用小型旋耕機反復軋成糊狀,形成長為15米、寬為2米的培養床。選擇發酵好的畜禽糞每平方米5~10公斤均勻潑撒在培養床上。最后把蚓田表面耙平,加水2~3厘米深。
3、引進優質蚓種
水蚯蚓的種源在全國各地都不缺乏,城鎮近郊的排污溝、畜禽飼養場及屠宰場的廢水坑及皮革廠、糖廠、食品廠排放廢物的污水溝等處均有。4月上旬,當溫度達到20℃以上時,從水蚯蚓養殖場引進經過多年馴化不帶病菌,雜種優勢明顯的蚓種,切斷進、出水口,將購回的蚓種以1∶10的比例兌水攪拌均勻灑在培養基表面,此過程稱為接種,接種密度為每平方米500克蚓種。半小時后,待水蚯蚓鉆入泥里后恢復流水,接種7天以后,就進入水蚯蚓的繁殖高峰期。
4、采取少量多次投餌
投餌是蚯蚓養殖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取得高產的關鍵舉措。按照“氣溫高多投、氣溫低少投”的原則,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投餌,選擇經發酵過的畜禽糞作為水蚯蚓的主要餌料,投餌時只需把畜禽糞均勻潑撒在整個培養床上。投飼量應根據水蚯蚓的生長狀況和天氣情況來調節,密切注意蚓田內剩余餌料的多少,切不可盲目多投,防止培養床上有機質積累太多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惡化水蚯蚓的生長環境。抑制水蚯蚓的生長和繁殖,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投飼時應停水,以避免畜禽糞的流失。
5、擂曬蚓田泥土
擂田是日常管理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而曬田則是獲得高產的關鍵措施。曬田是在晴天排干蚓田內的積水,讓太陽暴曬培養床。4—10月是水蚯蚓的生產旺季,每隔15~20天就要擂田1次,在氣溫較低的季節相應減少擂田次數。擂田后第2天進行曬田,氣溫高時曬3~5天,氣溫低時曬7~10天,以培養床不干枯開裂為宜。通過擂田和曬田,使培養床的泥土更加松軟,并將水蚯蚓的代謝產物和糞肥分解產生的有害氣體驅除,防止床面板結,增加泥土的含氧量,使水蚯蚓分布更加均勻。擂田和曬田還能有效抑制青苔、雜草的生長,為水蚯蚓的正常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6、調控蚓田水質
曬田完成后要立即注入新水,蚓田水位一般控制在3厘米深左右。早春的晴好天氣,白天水可淺些,以利水溫升高,晚上則適當加深,以利保溫和防凍。有條件的可進行微流水培育蚯蚓,水流速度控制在1米/秒,切忌水流速度過快,否則會帶走培養基表面的營養物質和水蚯蚓的卵,還會加劇水蚯蚓自身的體能消耗,降低水蚯蚓的產量。
7、及時采集收獲
孵出的幼蚓長到30天后便進入繁殖高峰期,但水蚯蚓的壽命不長,一般只有80天左右。因此,及時采收也是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采收前1天,將蚓田內的水位增加到10厘米深。次日黎明時用80目聚乙烯網片做成小抄網,重點舀取蚓田水中的蚓團,倒入篩網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后再倒入盆內攤平,平鋪厚度不超過10厘米。然后加水兩厘米,蓋上塑料薄膜兩小時左右,待水蚯蚓聚集水面后,立即撈取成塊的水蚯蚓。重復操作2~3次,即可得到干凈的水蚯蚓。每次的采收量以撈完培養基面上的蚓團為宜,這樣既不影響其繁殖,也不會因采收不及時導致水蚯蚓衰老死亡。采收完后即可開始排干田中的積水,然后補施畜禽糞肥20~30公斤,再重復擂田與曬田等工序。
8、短途運輸最佳
采收到的水蚯蚓用敞口塑料桶運裝,運輸時間以不超過3小時為宜,運輸過程中盛裝水蚯蚓的厚度以5~10厘米為宜,防止水蚯蚓缺氧死亡。
養水蚯蚓注意飼料的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