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這些還有不常見的海鰻、鰻鱺、軟骨魚、鯊魚等。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并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海里的無鱗于大部分生活在5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等;淡水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等。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所以老年人和肥胖的人應該盡量少吃。
泥鰍(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屬鰍科。形體小,細長,只有三、四寸。且它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膩無法握住。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于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國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較多,北方不常見。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鰍捕捉后,可鮮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藥。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生活在湖池,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它和其它的魚不相同,無論外表,體形,生活習性都不同,是一種特殊的鰍類。
黃鱔(學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長約20-70厘米,最長可達1米。體前圓后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去,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鯰魚,同鲇魚。分種較多,常見有鯰魚(土鯰)、大口鯰魚、胡子鯰(塘鲺)、革胡子鯰(埃及胡子鯰)客家俗稱塘滑魚。
鯰魚,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鯰形目-鯰科-鯰屬-鯰魚種。嘴上共4根胡須,上長下短,肉食性,多為野生,對水質要求不高,可人工養殖。生長速度較快,某些品種能長到很大。例如西班牙有捕獲重約110千克、體長超2.4米的鯰魚的記錄。
大口鯰魚,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鯰形目-鯰科-鯰屬-大嘴鯰種。外貌與鯰魚相似,也是4根須,但口奇大,個體也較鯰魚大很多。可人工養殖,生長速度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即可長到500~750克,第二年可長到1500~2000克,第三年可長到3000~4000克。市場上銷售的多是此種鯰魚,肉質較為平常,價格便宜。
銀魚科(Salangidae)銀魚屬(Salanx)多種半透明魚類的統稱。見于東亞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國被譽為美味。體細長,似鮭,無鱗或具細鱗,很少長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魚。
大部分的無鱗魚都生活在超過500米的深海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