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蝸牛很相似的一種動物叫做鼻涕蟲,是一種危害農作物的蟲,繁殖能力很強,春季和秋季時是最嚴重的,生命力又比較頑強,很難消滅。
鼻涕蟲的學名是屬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別名蜒蚰螺、鼻涕蟲、旱螺等。分布在西南、長江流域、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年生2—6代。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或同體受精繁殖,產卵量400多粒,卵堆產在潮濕的土內,卵期10一17天,幼蟲期55天。春秋兩季發生為害嚴重。4—6月受害最烈,長江流域5—7月為害最重。野蛞蝓夜間活動,白天潛伏,耐饑力能達130多天以上。而且,這蟲子是危害農作物、尤其是小麥幼苗的害蟲,國外平均每年要花3000萬美元來消滅它們。
“鼻涕蟲”俗名“蜒蚰”,由蝸牛轉變而來,現生種類廣分布于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陸生。體柔軟,形狀似去殼的蝸牛,外形呈不規則的圓柱形。殼退化為一石灰質的薄板,位于身體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內殼。
它們比較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很愛吃植物,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