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的生活習性
一、龜是變溫動物
龜是變溫動物,所以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反應靈敏。它的攝食、活動等均受環境溫度的影響。由于龜新陳代謝所產的熱有限,它們又缺乏保留住體內產生熱的控制機制。為了克服這一缺陷,龜*的是找涼或熱的地方來控制每天體溫的波動。
在飼養龜的人工小環境溫度與自然棲息地相一致時,才能保證龜生理和心理健康。一般熱帶龜適宜溫度時27~38攝氏度,溫帶龜20~35攝氏度,半水生海龜適宜的環境溫度較低。有些龜致死溫度在適宜溫度上限之外5攝氏度左右。當溫度較低時,龜不活動(墊伏)。
要人工飼養下達到繁殖龜的目的,應避免龜的環境溫度過高過低或大幅度波動。當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時,龜便開始進入冬眠狀態。溫度上升到15攝氏度左右龜便開始活動,有的甚至能開始進食。一般習慣上把溫度在25攝氏度時,龜的攝食、活動情況定為正常值。而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則是龜最佳的進食、活動、生長的溫度。
所以,在國內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的4~10月份是龜的攝食、活動時期;11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則是龜冬眠期。
二、龜的分類
龜的種類,按它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可分為陸棲龜、水棲龜、半水棲龜、海棲龜、底棲龜5種類型。
不同種類的龜外部形態構造分別與其生活環境相應,如水棲龜四肢的趾和指間均具豐富的蹼(似鴨掌),以適應深水中生活;而陸棲龜類的四肢卻粗壯呈圓柱形,以適應于在沼澤地和陸地上爬行;生活在大海中的海龜類,均具有槳狀四肢,且都具有一對鹽腺,以利將體內多余的鹽分泌出來。
按龜的食物性可將龜分為動物性龜、植物性龜、雜食性龜3種。水棲龜類的食性一般為雜食性,如烏龜、黃喉擬水龜等;半水棲龜類多數為動物性,如平胸龜、三線閉殼龜、金頭閉殼龜;而黃緣盒龜、黃額盒龜卻是雜食性。陸棲龜類大多為植物性,如緬甸陸龜、四爪陸龜等。
有些龜耐饑耐渴能力較強,可幾年不食也不易死亡。
三、龜均為卵生
龜均為卵生,繁殖季節一般在每年5~10月份(恒溫養殖除外),卵產生于陸地上,不同種類的龜其產卵的數量不同,淡水龜類每次產2~5枚,卵呈白色。
具有鈣質的硬殼。不同種類龜的卵形狀也大小各異,長橢圓形比較多,海龜類卵為圓球形。龜的卵穴,一般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卵穴呈鍋狀,上大下小。卵的孵化完全自然界的光、熱及雨水。龜沒有看護卵的習性。
四、水和溫度
為使半水生龜能夠全身淹沒,水要足夠。
許多龜的取食、繁殖以及群體間相互作用都在水中進行。對產于港灣的龜還應考慮水的鹽度,對某些海龜,應把水的PH值調到與其自然棲息地水的PH值相同。
水生和半水生龜代謝終產物是尿素,尿素分泌導致龜體內水的大量流失。產于干燥環境中的龜通過皮膚丟失水分。
同樣,龜通過皮膚也能吸收水分。許多龜直接喝池中或盆內的水。時常向龜舍內噴物有助于使龜自由地選擇水的攝入。
龜舍的濕度應與其自然環境相近,濕度過低-70%?會導致細菌或真菌大量增生,容易發生皮膚下感染。
五、光照周期
根據龜的自然生理節奏和1年活動的要求,家養的龜需要定期光照。
光照周期的變化和合適的生活環境條件,是使龜能夠在家庭飼養條件下繁殖的重要環境因素。處于溫帶區光照周期的日照變化范圍烏龜的生活習性和特點介紹:冬季8小時,夏季16小時。熱帶區,冬季光照周期的日照波動大約10小時,夏季達越14小時。已證明,季節性光強度的變化有利于人工飼養下龜的繁殖。
最好是采用全譜光,選用光譜特性與天然光(包括紫外線)相似的熒光燈管。全譜光照射能改善龜的采食行為和繁殖。白熾燈可作為龜舍內的光和熱源,但應避免直接接觸燈泡,防止龜被灼傷。也可用保育燈給龜舍內局部加溫,但必須有防護措施,應高于龜活動的地面35厘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