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與東北關系太密切了,沒有任何一省能趕得上山東與東北淵源之深百姓網虎林古牧狗。然而,現在的東北人不是山東人,東北文化也迥異于山東。下面小牛分階段來闡述一下。
一 、明朝時山東人就開始移民東北。明朝建立后,為加強對東北的管理,在民政上將遼寧尤其是金復海蓋等遼東半島區域,歸屬山東布政司百姓網虎林古牧狗;軍事上設立遼東都司。此時,就已開始了向遼東的移民,其中大多數是山東人。那時候,遼東的舉子參加科舉考試,得跨海去山東濟南府。
清軍進攻山東時,擄回了數十萬山東人,為他們種地百姓網虎林古牧狗。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又招收山東人去現大連丹東一帶墾荒。后來,遼寧東部和吉林東南部一帶形成了一個膠遼方言區——這種方言,原來流行于膠東半島。
19世紀“闖關東”浪潮前,東北人口約300萬,大多數為漢族,其中以山東人占比最高百姓網虎林古牧狗。他們把厚重樸實的山東文化帶到了東北,又在其中加入了開拓冒險的精神。
二 、“闖關東”時百姓網虎林古牧狗,山東人是主力,奠定了東北今天的人口格局。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清廷一直視吉林黑龍江為“龍興之地”,設置柳條邊,禁止人們進入,山東移民過程戛然而止。19世紀中葉,清朝內憂外患,日俄覬覦中國東北,關內水旱連綿,餓殍遍野。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從1860年起逐步開放移民政策,到1897年全面放開。
至1910年時,東北人口達1800萬,其中以山東移民為主。家譜上,我們姚氏家族有一支人,就在此時移民到黑龍江青岡縣,至今有100多年了。
張作霖時期,為了抗衡日本勢力,他也鼓勵關內人來東北。那時候,大量的山東人從陸路海路前往東北,并被安置去拓荒耕種。
新中國建立時,東北人口已達4000萬,其中山東人占比過半。即使在日寇占領時期,也有大量山東人逃荒到東北。我的出生地大連,這一階段山東移民暴增。那時候,大連人普遍稱山東為“海南家”。我在黑龍江生活過的三線廠,廠子前后有兩個屯子,那里大多數人老輩都是二三十年代逃荒來的山東人。
三 、新中國建立后,東北大開發又吸引了眾多山東人。大量山東移民的進入,使東北文化融入了齊魯文化的元素,兩地民眾也有一家親的情感互動,東北始終是山東人移民的首選之地。建國后,國家把東北建設成工業基地和糧食基地,吸引大量山東人投入東北的社會主義建設中。
號稱“龍江第一村”的興十四村,就是1956年由山東臨沂整體搬遷到黑龍江甘南縣的。許多地方都出現連片的山東移民村屯。十萬官兵開墾北大荒,又有許多山東人加入其行列,后來他們成了兵團人,成了國營農場職工。我父親從山東老家參加志愿軍,70年代轉業到黑龍江的三線廠,我們家也搬到了山里——同一廠里有十余戶人家屬于這類情形。
四、現在的東北文化不同于山東文化。現在,東北文化表現與山東密切的親緣關系,卻又迥然有異。東北是一個移民的熔爐,除了山東人以外,還有河北等地移民后代,以及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因此東北文化也是一種包含多種成分的移民文化。
東北人除了保留了山東人憨厚勤勞質樸的特點外,顯得更加外向熱情,更具粗線條。在待人接物方面,不拘小節,直來直去,更加豪爽粗獷。與我這個第二代山東人不同,大多數的山東人后裔并不認同自己是山東人,山東人的強烈的家族觀念、老家觀念和同鄉意識也很少表現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
東北人的語言看,多數東北人,尤其是從山海關——錦州——沈陽——長春——哈爾濱——佳木斯一線的人都說屬于北方官話的東北話,但其中摻進了大量山東話的語匯和發音。
而在遼寧的大連、營口、丹東、本溪、撫順等地和吉林的通化、白山兩市,居民說的依然是膠遼方言,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東話。有趣的是,在黑龍江東部有一個“虎林方言島”,區域內的人都說膠遼方言,完全不同于四周人的東北話。
山東與東北飲食文化上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來。山東人喜歡面食,東北人則愛大米。許多東北人把粘豆包、高粱米水飯和大碴子當成美食。滋味濃烈、色彩濃郁的東北菜,也來源于魯菜,但已自成體系,如遼寧的遼菜。在東三省,殺豬菜、榛蘑燉小雞、得莫利燉魚和鍋包肉等菜肴獨具地方特色的,漸漸取代了傳統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