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可是不會故意放走英法聯軍的保健品西線日耳曼。
當時德軍裝甲部隊主力已經抵達英吉利海峽保健品西線日耳曼,會同B集團軍群將法軍18個師、英軍10個師和比軍12個師的龐大兵力包圍于德法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德軍以第6和第18集團軍從東南和東進攻,擁有裝甲兵主力的第4集團軍和第1裝甲軍從西和西南進攻,距離敦刻爾克不到40千米。德軍集團共有43個師,坦克與飛機占有絕對優勢,聯軍面臨被殲的厄運。
然而,就在這個關頭,1940年5月24日12時41分元首大本營突然用電話下達命令,要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原地待命保健品西線日耳曼。26日夜,這道命令被撤銷,德軍又恢復了進攻。但是在27日再次下令停止前進,28與29日兩天又被允許進攻。不過在29日,裝甲部隊撤回,由步兵負責進攻。這樣,由于德軍的一再停頓,使得英法海軍有時間組織大規模的營救。英法海軍動用了850艘艦船,在5月27日至6月4日的8天時間共撤出約34萬人,這支僥幸保存下來的軍隊成為了英國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敦刻爾克不僅是德軍殲滅英國陸軍主力的最佳機會,而且也是誘殲英國海、空軍的一大戰機保健品西線日耳曼。這一戰役對以后德國消除兩線作戰威脅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一切希特勒完全明白,迫使他放棄這一重大勝利的原因不知出于神經質,而是深層次的原因。
希特勒的戰略目標早是稱霸歐洲和向海外擴張,對他來說,征服俄國的歐洲部分是其“階段”計劃的核心,而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斯大林成為歐洲政治平衡的力量,這種戰線的轉換使德國處于相對孤立的地位保健品西線日耳曼。而蘇聯從一開始就極力避免陷入世界大戰,一切都是為改善其國際地位和加強邊界安全而服務的。因此面對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強大攻勢,蘇軍不斷在擴展戰略縱深。
在德法戰爭期間,蘇聯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1940年6月,蘇聯開始著手吞并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同時向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6月23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召見納粹駐莫斯科大使,提出:“比薩拉比亞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如果羅馬尼亞政府拒絕接受和平協定,蘇聯政府決心使用武力”“蘇聯的要求也同樣擴大到布科維納”。
重要的是在之前的5月,羅馬尼亞政府對蘇軍示威性地進行軍隊動員,5月23日即希特勒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命令的前1天,當法國戰役達到高潮時,羅馬尼亞參謀總部曾向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出求援電報,通知說,蘇軍正在邊界集中。約德爾在第二天的日記中總括了希特勒大本營的反應。他說:“由于俄國集中部隊對付比薩拉比亞,東方局勢日益逼人。”希特勒對蘇聯的這種行為是極為不滿和擔心的,因為蘇聯這一要求已經逼近羅馬尼亞石油產區,而對于德國,開發石油產區是順利進行戰爭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必須制止蘇聯向東南擴張的任何企圖。
當時德軍在蘇聯邊境只有十個師,大部分是預備隊,這一力量是抵擋不住蘇軍兵鋒的。如果被圍,聯軍和南部法軍再借此反攻,德軍將陷入兩線作戰,那么離失敗也就不遠了。在1939年11月,德軍統帥部討論西線進攻時,希特勒就說只有西線騰出手來,才能反對俄國。因此,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并隨后將摩托化部隊替下坦克師,應該有對兩線戰略態勢的考慮。一方面26日德軍后續部隊已基本就位,坦克裝甲可以隨時馳援東線(德軍快速兵團每晝夜可突進50多千米),使蘇軍不敢妄動。另一方面如果德軍攻占敦刻爾克,勢必形成合圍之勢,聯軍唯有南下與南部法軍匯合,德軍圍殲聯軍也要付出相當代價。若蘇軍再趁機南下攻占羅馬尼亞,那么德軍的石油動脈就落入蘇軍之手,這不符合之前的戰略計劃,也就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所以德軍留下敦刻爾克,使聯軍拼命撤退,德軍出動戰機轟炸敦刻爾克港口,使聯軍重型裝備全部遺失在海岸上。28日比利時投降,右翼德軍B集團軍群騰出手來,德軍的攻勢又得以恢復。
希特勒作出停止前進這一決定,很可能是由一條看不清的戰略態勢主線,即避免形成兩線作戰的軍事態勢,和德軍部分將領保存裝甲力量以及希特勒希望與英國議和的理想化心理這兩條相對看得清的軍事政治輔線形成的,戈林的空軍更多的像是一種催化劑。不論如何,這一決定是德軍的一大失誤,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但給了聯軍“死里逃生”的機會,保存了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