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一看就存在物種歧視。從科學的角度看鬼獒王咬死獅子圖片,一種動物對一種動物有恐懼心理,有兩點,第一,就是食物鏈上下級關系;第二就是體型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老虎和獅子都是體型龐大的貓科動物,其中東北虎 更是所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那么,為什么有人會說老虎天生畏懼雄獅呢?在獵奇君看來有兩個情況。▲01 說老虎天生畏懼獅子的是獅子的“鐵粉”
老虎和獅子究竟誰厲害?這個問題鬼獒王咬死獅子圖片,已經成為了最熱的問題。原因很簡單,老虎和獅子的種類雖然都有很多,但是體型最大的東北虎與體型最大的非洲獅差距不大,甚至東北虎還有一定的優勢(東北虎平均體重在300公斤左右,非洲獅的平均體重在260公斤左右)。正是因為體型差距不大,因此,許多喜歡獅子的“鐵粉”就開始找各種老虎被獅子“欺負”的視頻和圖片來佐證“獅子比老虎厲害”這一觀點。
▲02 體型差異化的片面之詞
網絡上有許多的老虎和獅子大戰的視頻鬼獒王咬死獅子圖片,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體型存在明顯差異的,畢竟獅子和老虎都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在體型差距下,它們的實力也是有差距的,許多體型較小的老虎被體型大的獅子“吊打”的視頻。第二種是,同體型下的獅子與老虎大戰的視頻,這類視頻大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由于獅子在西方的很多國家地位都非常的高,而老虎則不同,所以,即使是同體型下的獅虎斗,也大都是在人工的干預下。
所以,這也不能作為參考鬼獒王咬死獅子圖片。
因此鬼獒王咬死獅子圖片,我們要看兩種動物誰更厲害,不能片面的認為只是自己喜歡的那種動物就是無敵的。因為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優勢,尤其是獅子和老虎生活的領域并不重疊,因此它倆在現實中的野外是沒有機會相遇的。所以,科學的角度就是,兩種兇猛的貓科動物,誰的體型更大一些,誰就強一些,同體型下兩種動物是平分秋色的。
有人說雄獅不捕獵,這是真的嗎?為什么?
有人說:雄獅一旦擁有了自己的獅群之后,就成了“皇帝”,擁有著“三妻四妾”,連捕獵這種維持生存的基本活動也不參加了,總是坐享其成的。這個說法前半段是對的,但是雄獅并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在做更重要的工作。那么,雄獅不參與捕獵,它究竟在干什么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關于獅群結構和分工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獅群的結構獅子是現存唯一一種群居的貓科動物,這也使得獅子成為了唯一一種有一定社會結構的動物。大多數的群居動物,雌雄個體的數量相對來說都比較均衡,只不過是有一頭最強壯的統治著整個族群而已。但是,獅群的結構有所不同,在獅群中,雌雄比例(成年個體)嚴重失衡,通常一個擁有十頭左右成年獅子的獅群中最多只有2頭左右的雄獅,像一些小獅群中甚至只有一頭雄獅,剩下的成年個體均為母獅。當然一些超大的獅群中可能有多頭雄獅,比如“壞男孩聯盟”就是由6頭雄獅組成的超級聯盟,在鼎盛時期,它們曾經拿下了7個大獅群的絕對控制權。
許多小伙伴對雄獅會組成聯盟比較的好奇,在這里我們就簡單的說一下。在獅群中,幼年雄獅只能待2-3年的時間,到了3年左右時,它們就會被獅群趕出去,一些較小的獅群可能在同一時間只有一頭雄獅后代到達3歲,所以,它就會成為單獨的流浪雄獅。而一些較大的獅群,由于產出的后代較多,所以被同時驅逐的雄獅也會比較多。通常單獨的流浪雄獅很難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所以,它們必須要結盟。像上面說到的“壞男孩聯盟”中的6頭雄獅就是由不同的獅群驅逐出來的流浪雄獅組成的。
不過,相對來說,雄獅聯盟的數量越多,日后分崩離析的幾率就越高,因為在它們戰勝一些獅群中的雄獅,擁有領地和獅群后,如何分配獅群中的母獅(交配權)以及食物匱乏時如何分配食物,都會成為日后“兄弟反目”的導火索。因此,雖然非洲大草原上有過數個超大的雄獅聯盟,但是它們最終大都以分崩離析結尾,反而那些1-2頭雄獅合作的,它們擁有獅群后的關系更加的穩固。
獅群的社會分工在獅群中,主要負責狩獵是母獅,而雄獅每十次狩獵最多也就參加1-2次,剩下的時間,我們在獅群狩獵時都是看不到雄獅的。那么,此時雄獅在干什么呢?
其實,雄獅并沒有閑著,而是在巡視領地。雖然巡視領地在我們看來是一個悠閑的工作,但其實這個工作并不簡單。
首先,巡視領地的雄獅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妻兒”的安全,獅子分布區域與另一種群居的食肉動物有著高度的重合,它就是“臭名昭著”的斑鬣狗。通過動物學家的觀察發現,斑鬣狗群經常會“光顧”獅子的領地,它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要咬死小獅子。這是一種同生境中相同生態位競爭者為后代減少競爭的行為,在西伯利亞地區,猞猁就會經常光顧狼的洞穴,并且殺死狼崽。
由于母獅群外出狩獵的時間長短不固定,所以留在領地照顧幼崽的母獅也經常會去領地周圍單獨覓食,此時的幼崽面對斑鬣狗是毫無招架之力的。此時,雄獅巡視領地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雄獅會驅逐甚至是殺死一切接近自己領地范圍的動物,包括斑鬣狗,這樣母獅單獨狩獵以及幼崽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戰斗力。在上面我們說過獅群中的雄獅是會更替的,而更替的雙方就是獅群中的原雄獅與流浪雄獅。由于每一個獅群都有驅逐成年雄性后代的習性,所以草原上游蕩著許多的流浪雄獅,而巡視領地的雄獅經常要與企圖“篡位”的流浪雄獅戰斗,相近體型的食肉動物之間的戰斗是最能提高戰斗力的,這就好比“高手過招”。戰斗力不斷提升的雄獅,有利于保護自己身后的“孩子”,因為一旦戰敗,自己的后代又是幼崽,勝利一方的雄獅就會毫不猶豫的咬死落敗一方的幼崽(目的是刺激母獅再次進入發情期)。
總結從表面上看,擁有獅群的雄獅風光無限,它們不用捕獵,還有“佳麗三千”,但其實擁有獅群只是雄獅的第一步,它們要繁殖,要保護自己的獅群成員不受傷害,因此,雄獅就必須要“晚出早歸”(獅子夜間活動頻繁,所以雄獅大都是日落之后開始巡視領地,直到第二天的清晨返回),而在巡視領地的過程中,雄獅要面對同類以及其他食肉動物的“覬覦”,要通過戰斗來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雄獅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風光和輕松,而且巡視領地也絕不是散步這么簡單。
縱觀雄獅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的,它們只能在獅群中享受2-3年的“家的溫暖”,隨后就被趕出家門過上流浪的生活,獨自或者結伴面對大自然的生存挑戰,好不容易通過了歷練,還要去挑戰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雄獅,才能擁有自己的獅群。而擁有了自己的獅群,它們也大都只能占據3年,就被更年期的雄獅趕走,最后孤獨終老,或捕獵被殺死、或餓死、或被其他食肉動物圍攻致死。